香港数年前兴起了一股Hip Hop热潮,满街都是穿加大码衫裤的年青人,街头涂鸦亦成了一时的时髦玩意。虽然近年Hip Hop文化已不如早前狂热,但影响仍在,而且涂鸦已由闹市延伸至郊外,连一些香港的名胜亦难幸免于祸。
早前渔农自然护理署与香港地质学会等机构举行一个名为“全港十大最受涂鸦影响岩石”的选举,发现全港有40多处的岩石已被涂污,当中沙田望夫石及港岛姻缘石成为主要的“留言板”。而涂鸦者更有年轻化的趋势,不少学生会留下一些较卡通化的图案,甚至他们或同学的姓名及就读学校等资料。究竟涂鸦行为,背后反映了些什么的文化现象?
说起涂鸦,总会令人想到这是外国的舶来品。其实,涂鸦在中国由来已久,其起源与中国文人喜爱随处题诗文有关。中国文人作诗讲求灵感,灵感一到,便立刻记下。不少人甚至把自己的作品视为佳作,抱着“奇文共欣赏”的心态,往往会把诗题于公众地方。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残游记》中便有此记载。
涂鸦常与反叛划等号
时至今日,涂鸦主要是指在公共设施上以人为的方式加上图案、文字或标记等行为,火车站、大厦外墙、隧道等皆成为涂鸦的热门地点。由于涂鸦的内容往往涉及暴力与性,往往令涂鸦行为与破坏、反叛等划上等号。根据香港法例,在公众地方将任何字样或图案记在石头上,令其外观受损,已构成“妨扰罪”,可被罚款500元或监禁3个月。
次文化反映少数群体面貌
尽管涂鸦被视为社会反叛行为,却有不少涂鸦创作者坚称,涂鸦并非乱涂乱画,而是一种内心的表现,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在美国,这种街头文化更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吸纳,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计划斥资200万美元(约1,500万港元),收集具代表性的Hip Hop物品,当中包括不少涂鸦作品。博物馆发言人希尔比希表示,Hip Hop文化是展示70年代美国文化演变的重要元素,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一环。此外,更有不少人特地到美国街头,研究当地的涂鸦图案,视之为当地的文化特征之一。
而一些公司更将涂鸦作为刺激员工创意的一种工具。全球知名的Google一向主张创意和活力作为公司文化的重点,容许员工在公司的墙壁上任意涂鸦发挥意念,培养创意文化,更被学者视为是该公司赖以成功的因素。香港致力发展创意工业,若果政府容许涂鸦行为,又会否令创意工业带来长足的进步?
文化和社会学的研究都十分重视社会的次文化,认为次文化是反映社会不同面貌的重要媒介。所谓次文化,是指社会上一群在价值、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跟主流文化有差异的人,这些主流以外的群体,往往被社会定格为一些离经叛道的社会少数分子,但他们的存在却反映出社会上一些不为人知及被遗忘的一面。Hip Hop文化的产生可谓源于这种次文化的传统。
但是,当你因迷路而寻找路牌的时候,却赫然发现路牌被美丽的涂鸦图案所遮盖而急得团团转之际,你又可会想到本身的权利已被剥夺了呢?
(来源:香港《文汇报》,有删节, 文:李浩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