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午,在埃塞俄比亚志愿服务一年的武汉青年童永斌、刘明娟回到了江城。29日,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临近回国的时候,天天数着日子盼回家,可才回来一天,又禁不住地想念起埃塞俄比亚了,想念那里古朴的民风、淳厚的朋友。
看到黄皮肤人都喊“Chinese”
童永斌是中国石化集团武汉石油化工厂工程师,刘明娟是武汉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设备工程师。据他们介绍,埃塞俄比亚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在大街上,只要看到黄皮肤的,就会热情地叫一声“Chinese”。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地区,路口处常有持枪把守的人,但他们对中国人都会放行。
“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项目较多,不少中国人到那里工作,帮助建设水电站、开钻石油等,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童永斌的语气十分自豪。
刘明娟说,埃塞俄比亚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很是钦佩,对中国文化感到神秘而好奇。每天,中国志愿者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那么好?为此,刘明娟和其他志愿者一道,专门举办了两场“中国日”,请了很多埃国同事和朋友一起包饺子,讲茶道,讨论中国人和埃国人各自的价值观。
适应了英吉拉但适应不了跳蚤
中国志愿者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要适应非洲生活。
2006年11月1日,童永斌和刘明娟从中国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它坐落在该国中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350米,是非洲最高的城市。
童永斌被分配到矿产能源部石油司监测组,任设备工程师;刘明娟则被分配在离首都100多公里的纳兹瑞特市文吉糖厂,任技术指导。下车伊始,两大生活难题——英吉拉和跳蚤便横亘在他们面前。
英吉拉,一种面食,埃国人的主食。它是当地一种叫画眉草的农作物生长成熟后,产的颗粒磨制成粉,再发酵后制作而成,吃起带有酸味。初次食用的人,很不习惯,要喝苏打水才能咽下。童永斌和刘明娟花了个把月时间,好不容易才适应了这种食物。
童永斌笑着说:“我能适应英吉拉,但我无法适应跳蚤。”抵达埃国后,他被安排在亚的斯亚贝巴的一家假日旅馆住了下来,这是一家中低档的旅馆。第一夜,由于旅途劳累,他很快就入睡了,但半夜,他悚然惊醒,感到有不少小虫子在身上跳去跳来。第二天,当地同事告诉他,那是跳蚤。由于埃塞俄比亚缺水,多数人常年难得洗几次澡,跳蚤比较盛行。“虽然我住的旅馆有澡堂,我每天都会洗澡换衣,还不断给房间打药灭虫,但跳蚤却不能绝迹,时不时就会挨它们咬。”
前天,童永斌、刘明娟走出天河机场时,正是中午,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罗吃饭,他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就想吃排骨藕汤和热干面。
向国内发短信就找大树当天线
埃塞俄比亚的通讯业很不发达,用固定电话打国际长途十分昂贵,刘明娟称,她初到埃国时,用电话向家里报平安,短短几分钟就花了她人民币160多元。后来,她与国内亲人联系,多靠手机短信。
刚开始,埃国国内短信还没有开通,只开通了国际短信,因而信号好,向国内发短信十分通畅。但今年7月以后,随着埃国开通国内手机短信,国际短信的信号变得非常差,经常发不出去。这时候,刘明娟奇怪地发现,许多当地人总是傍着大树打手机,她一打听,才知道大树下信号较强。刘明娟再给国内发短信时,也学会了“傍一棵大树”,效果还真立竿见影。
童永斌说,中国志愿者的手机卡都是从国内带去的,因而他们对手机卡的保护意识特别强。有一次,一位志愿者外出时受到抢劫,当劫匪要抢走他的手机时,他奋力搏斗。事后他说,当时并没有想抢回自己的钱,只是想抢回手机卡,因为那是与国内保持联系的纽带。(李辉 金名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