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认识李桦了,当时他正在巴黎一所大学专攻艺术史硕士学位。李桦在北大西语系法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外交部当翻译,不久自费出国留学,在法国娶妻生女。
李桦拿到艺术史文凭后就考取了法国国家级博物馆导游执照,有了执照,就可以到法国国家级博物馆做讲解。
到卢浮宫当讲解,对原本非常喜欢西方艺术又好为人师的李桦来说,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这几年出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华语讲解员和导游也变得抢手,邀请李桦讲解的旅游团越来越多,而给中国人讲解西方艺术,是李桦多年的心愿。
中国人为何不愿听讲解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李桦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中国人并不十分愿意听他的讲解,有些中国游客只是想在卢浮宫那些名画前面留个影,而对艺术品没有多大兴趣。
如何引导中国人学会欣赏西方艺术?在实践中李桦不断总结经验,时间长了他摸出了一套办法,以后他的讲解越来越受欢迎,只要听他讲过一次就会经久不忘。笔者的一位亲戚去卢浮宫听了李桦的讲解,回来后他说:“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桦能把很枯燥的宗教或者历史问题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大家,他现在已经得了“卢浮宫里的中国名嘴”的绰号,但他并不满足,他说他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到中国去讲。
前不久,李桦打点行装去中国接洽有关单位,希望能在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露一两手。在他前往中国的前一天,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为何到法国必去卢浮宫
问: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游客,到法国旅游必去卢浮宫,卢浮宫为什么这样重要?
答:对西方人来说,他们觉得两河流域和古埃及这两个区域的艺术品最有价值,这两个区域中有名的艺术品基本上分散在欧洲和美国的各大博物馆内,而卢浮宫收藏的两个文明地区的艺术品可以说是顶级的。例如,代表埃及文明的从埃及运来的神庙里的雕塑、法老的形象、斯芬克斯像等。代表两河流域文明最高成就的雕塑记忆——汉谟拉比法典浮雕等,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拉裴尔的作品《园丁圣母》、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等人的原作也都在卢浮宫。
高中文化就足够理解西方艺术
问: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使中国游客感到参观卢浮宫这样的博物馆,哪怕费精神学习也是值得的呢?
答:人们常说有了好导演就有好观众,有了好观众也会有好导演。导游和游客也一样,都是互动的。我们需要的本事,就是让任何一种文化层次的人都能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
当我接待一组参观卢浮宫的游客时,我先要了解一下他们对哪种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在国内属于什么文化层次。现在中国人文化层次普遍有所提高,到国外来的大学毕业的占大多数。其实,有高中文化程度就足够了。
问:有没有人对艺术品任何感觉都没有?
答:的确有这种情况,我也碰到过,怎么讲都不行,他确实不感兴趣。有一次我带一个队走到希腊雕塑前,因为希腊雕塑经历两千年历史变迁,大部分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后才逐步挖掘出来的,很多雕塑残破不全,有些游客看到这些残破的雕塑就觉得很没意思。
有人说,这不就是一堆烂石头吗,不看了,不看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放弃了。但这种情况极少极少。绝大多数游客只要轻微指点一下就能唤起对艺术品欣赏的兴趣。
问:能否举个例子,你怎样唤起游客对西方艺术品的兴趣?
答:遇到对西方艺术一窍不通的游客,我常常会将这些艺术品同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或者形象联系起来,比如古希腊人崇拜维纳斯,尊她为美神、爱神和生育女神。有一次陪山西农村来的团,讲到维纳斯,他们怎么也听不进去,后来我就说,希腊人崇拜维纳斯就同我们中国人拜送子观音差不多,这样一讲大家就觉得有意思多了,也觉得更亲近一点,就愿意仔细看看洋人的送子观音是什么样。
导游最忌讳看不起游客
问:你是不是用这些故事去吸引游客呢?
答:不能小看游客,游客不懂是不懂,但一旦懂起来,进步是很惊人的。有时在瞬间之内,他会有一个飞跃。有时会把你下一句要说的话给你点出来,这说明他真正懂你的意思了。我们当时学习的时候,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最最忌讳的是看不起游客的导游。
有时我在讲一些艺术技巧时发现有文化差异,西方人对色彩、几何图形都有一个符号作对应,如红色表现激动,蓝色表现忧郁,这些东西有很大的主观成分,有时很难传达给游客。西方人认为艺术品视觉的东西会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现代艺术对这种色彩更为重视了。由于这部分比较难传达,我们在讲解中一般避免讲到艺术品色彩的功用。
中国游客对什么最感兴趣
问:中国游客一般对哪些作品最感兴趣?
答:对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的绘画最感兴趣。
我们讲解时,如果对技巧讲得过多游客会听不下去。但有的技巧用简洁的语言讲出来,游客也很爱听。如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礼》这幅画,它对光的运用很有讲究,光从左上角射至右下角,把主要人物照亮,其他的陪衬人物光线从他们背后照过来。只有拿破仑光照在他的正面。这里光线的使用就是为他主题服务的。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的光线理念到现在都在沿用。当时没有这么先进的灯光设备,达·芬奇在绘画的时候只能利用自然光,他常在黄昏时作画,因为黄昏的光线比较柔和。或者在画画时,把模特儿放在门槛的位置,外面是亮的,屋里是黑的,这样从亮到暗,他认为这比室外光线过渡得柔和多了。今天的摄影棚其实就是达·芬奇理念的现代化和复杂化。
“蒙娜丽莎”为什么有名
问:讲到达·芬奇,《蒙娜丽莎》到底好在哪里呢?
答:看一幅画好不好,要把它摆在历史的视角里去看。现在大家看《蒙娜丽莎》也许会觉得它不过是一幅普通的油画,但为什么会出名呢?就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似的,有人会说,我也能发现美洲大陆,把船一直开下去不就发现了吗?《蒙娜丽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幅画在当时的年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首先发现这幅画的是当时西方第一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他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他是最早评论《蒙娜丽莎》的。他把这幅画说神了。
从当时的很多资料来看,我们得知这幅画大家之所以认为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觉得画中人物的姿势摆得好,四分之三侧面,坐在椅子上向左微微扭身,扭脖扭头但转眼,用眼睛看着你;第二是画得特别逼真。瓦萨里曾评论说,这人物逼真到了像活了一样,连皮肤下的血脉在跳动都能感觉到。“逼真”成为这幅画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因为在当时的绘画界还没有这种画法,达·芬奇第一次用逼真的手法作肖像画,这是很少有的。
在此之前,当时请人画肖像画的人都有钱有势有权,他们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光辉形象才请人画肖像,画出来的画所想表现的也是自己多么高贵。那种形象画出来一般都是九十度的侧面,人物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眼睛根本不知在看什么地方,反正不会看你,因为看不起你。当然也有技巧上的问题,画不了那样逼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是技巧越来越纯熟了,另外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就叫人文主义。对人的本性强调得更多了,不考虑你的社会地位,这对肖像画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蒙娜丽莎是一位贵夫人,但在画上,人们看不出来,她身上并没有戴首饰,很普通的一个夫人形象。达·芬奇表现出她是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因此这幅画在当时无论是她的微笑,她的姿势,她的眼神,非常贴近普通人。
人们开始接受这种观念,觉得这种画像并不贬低自己,很多有钱人愿意这样被人家去画。因此无论从技巧上的精湛还是在当时的影响力上看,它都开启了新的肖像形式的先河。
问:你刚才讲了要了解艺术品的四个方面:技术参数、主题、艺术手法和艺术史上的地位。你在讲解时也是按这个顺序讲的吗?
答:并一定非要按照这个顺序讲,因为我们不知道艺术品的哪一部分会先打动参观者。比如有一次碰到一幅非常大的画,画中有很多人,这时有人说,这画怎么这样大呀,里面这么多人啊。我就从这幅画为什么这样大,里面人物都是什么人开始讲起来。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委罗内塞画的《加纳的婚礼》,就是一幅非常大的画,有70平方米,里面有130多个人物,故事非常多。
这画家很厉害,这么大的画是他一人画的,他弟弟只帮他磨磨颜料。一年零三个月他就把画画好了。这么多人物还需要找模特儿,不仅把别人画进去,把自己也当模特儿画进去。
这幅画是为一个修道院的饭厅做的一个装饰画,因此把那些僧侣都画进去了。开始画上没有修道院的院长,院长因为来晚了,院长就把画家叫回来把他补了上去,这都是画的历史。
另外有人关心当时的画家画一幅画能挣多少钱,我一般都能给游客满意的答复,有关的资料都查得到。比如大卫画《拿破仑加冕》挣了11万法郎,现在很难换算,但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委罗内塞的《加纳的婚礼》挣了324个威尼斯金币,外加一桶红酒,每天中午还管顿饭。这些细节游客都特别爱听。(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