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半俄罗斯血统的阿廖沙历经坎坷,终于“认祖归宗”,并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春宁发自北京 据报道,中共早期领导人刘少奇长孙、航天专家阿廖沙,近日到广州参加了王光美事迹图片展。具有二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他透露,自己已获得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阿廖沙表示,愿意长期居住在广州,“由于工作、家人等关系,我希望一半时间住在美丽的广州,一半时间住在俄罗斯”。
继承父亲的聪明头脑
阿廖沙从父亲刘允斌那里继承了一个聪明的头脑和爱钻研的性格。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军人,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还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夫人何葆贞的长子,生于1925年。1939年,刘允斌辗转从延安去往苏联。他聪明好学、不怕吃苦,他以金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46年,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首次开设了核物理专业,他又萌生转学核物理专业的念头,但苏方对该专业录取把关严格,外国学生无缘入学。刘允斌于是选择进入莫大化学系的核放化专业。而后来,刘允斌在归国后参与的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大学里的刘允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情。他与同班同学玛拉·费德托娃于1950年结婚。
五岁半才见到刘少奇
据王光美生前回忆,刘允斌和玛拉夫妇于1951年来中国度假,住了两个多月。1952年5月,他俩生下一个女儿苏苏(俄文名字叫索尼娅)。又过两年,儿子辽辽(阿廖沙)出生。
1957年,一心要报效祖国的刘允斌只身回到了故土,被分配在二机部工作,即后来的核工业部。他曾努力动员玛拉一起回来,但由于语言和背景的关系,玛拉无法适应新环境。玛拉最后一次来华是1958年,在刘少奇家只住了10天,最后刘允斌夫妇只好两地分居。
小阿廖沙对于父亲和爷爷的印象都比较淡漠。惟一记得和爷爷在一起的片断发生自己五岁半的时候。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出席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地去看了孙子孙女,那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爷爷。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合影照片,他说:“爷爷不仅送给我小礼物,还让我坐上了大轿车。”
希望在俄推广中医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刘允斌与玛拉被迫离婚了。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并渐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文革期间,刘允斌因父亲被打成“走资派”的缘故,受到牵连。1967年,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迫害,在一个冬夜卧轨自杀。令人唏嘘的是,阿廖沙和母亲玛拉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竟是在20年后。对此阿廖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在中苏交恶时期,为了少惹麻烦,阿廖沙没在亲属栏中填写过爷爷刘少奇、父亲刘允斌的名字。由于没人知道他特殊的身世,阿廖沙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
1987年,刘允斌的妹妹刘爱琴费尽周折,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在王光美的帮助下,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了邀请函。但由于阿廖沙有在保密部门工作的经历,暂时无法出国。直到2003年4月,提前退役的阿廖沙和妻子终于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迫不及待地飞到北京,在王光美奶奶家和刘爱琴姑姑家住了一周,接着便直抵湖南刘少奇的老家“认祖归宗”,后来还去了南京雨花台为何葆贞奶奶献花圈。
如今,阿廖沙时常穿梭于中俄两国之间。他表示,愿意做中俄关系的民间使者,并打算在俄罗斯开一间中医院,将祖国的传统医术带到自己的另一个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