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2003年保留研究生学籍2年,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2004年被评为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我想圆一个国际志愿者的梦”
1月21日,即将飞赴津巴布韦的徐本禹面对面地和记者进行了交流。西装革履、行囊满满的他已经开始展望为期一年的异国生活,他笑言做海外志愿者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挺向往的”。
“去海外进行志愿服务,做一个海外志愿者,是我从2002年以来的一直没有动摇过的梦想。”1月20日,徐本禹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吐露了心声。
5年前,徐本禹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深圳志愿者李泓霖去老挝支教的事迹。这篇报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他就憧憬着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够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志愿者的光彩。如今,他梦想成真了。
其实对这次非洲之行,徐本禹原本很矛盾,欲走还留。“想去是因为我想圆一个国际志愿者的梦,不想去是因为我舍不得贵州的孩子们,去了就没机会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了。”
2003年,他放下学业义无反顾地去贵州支教,做了两年的志愿者。两年时间里,他和当地孩子结下了割舍不掉的感情,也让他对志愿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正是这两年的经历让我更加迫切地想做一名海外志愿者。”他说。
把津巴布韦当第二故乡
对徐本禹来说,津巴布韦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他心中也有每个海外志愿者都会面对的疑惑,比如,服务地能不能上网,要带哪些生活必需品过去,当地的物价怎么样等。
“我考虑最多的是安全问题,其他生活上的不便对我来说都是次要的。毕竟在贵州贫困山区呆了两年,适应能力还是挺强的。我相信自己很快就能适应当地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徐本禹很有信心地说。
来到异国他乡,作为海外志愿者的徐本禹能否发挥在贵州山区的那种热情和韧性呢?“还是要培养一种感情”,他说,“去到服务地就要把那里当成第二个故乡,热爱那个地方。我感觉做事情能力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责任心。若没有责任心,就连最简单的工作也不会做好。”
徐本禹沉甸甸的行囊里主要是英语书和援外汉语教材。他和一个女孩被分配到位于首都哈拉雷的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教中文。因为课堂要求用英语教学,在启程前的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刻苦练习口语。他说:“我这一年的规划就是认认真真备好课、上好课。至于其它,比如当地的一些慈善、公益活动能不能参与,现在还拿不准,我倒是非常想做。”
“当你在异国他乡忙完事情突然安静下来的某个时刻,会不会想家?”记者问他。“肯定会想的,但我习惯了,因为我已经连续3年没在家过年了。”临行之前,徐本禹刚刚陪母亲做了手术,切除了困扰30年的鼻窦炎囊肿。“满足了一个心愿,少了一桩心事。”他说。
“志愿者事业我会一直做下去”
“我的另一个梦想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做志愿者。还好,明年1月就回来了,而奥运会志愿者报名的截止日期是明年3月,回来还赶得上。”他庆幸地说。
对于徐本禹来说,做志愿者虽然没有什么报酬,但是能得到很多快乐。“做志愿者时间长了,习惯了,就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突然不做了,你就会感觉生活中缺少了点东西。”他说。
徐本禹的做法,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的。对于出国做志愿者,有人就在他的博客上提出质疑,问他是否有个人名利方面的考虑。他的回应是:“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也不去辩论什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走自己的路就行了。”
“若人到暮年时回想起来,许多年前曾经到过非洲做了一年国际志愿者,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记者问。“挺自豪的吧,毕竟自己代表中国志愿者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笑着回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文:任涛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