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非洲热带雨林 拼搏精神赢得赞誉
刚抵达营地,便在帐篷旁干枯的树枝上发现了两条2米长、通体呈绿色透明状的蛇。我们调来推土机,将干树枝连同两条蛇一起“请”到了远处的灌木林里。
苏丹被称为“世界火炉”,我们所在的南部不仅炎热,而且潮湿,是“架在炉子上的笼屉”
5月16日,经过16小时的飞行,载着首批135名中国维和士兵的专机平稳降落在非洲东北部国家苏丹中部的欧拜伊德机场。
我和战友们一走出机舱,便领略到了非洲的热度:一股巨大的“暖流”扑面而来,火辣辣的阳光让人炫目,根本不敢抬头看一下“异国的太阳”。大地腾起的滚滚热浪更是不容分说把我们紧紧“拥抱”,犹如前来迎接的联苏团(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官员一样热情。身上的汗孔像溃堤的水库,迅速向外涌出汗水。我开始用迷彩服的衣袖不停地擦去脸上的汗水,脸庞也变得通红起来,整个人仿佛置身“蒸笼”一般。在欧拜伊德机场狭小、闷热的候机厅里,就地注射流脑疫苗后,我和战友们分批乘坐联合国小型客机飞抵维和任务区——苏丹南部的瓦乌市。
苏丹是世界上年均气温最高的国家,被称为“世界火炉”。而我们所在的南部地区不仅常年炎热,而且潮湿,是“架在炉子上的笼屉”。在最高温度可达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强烈的紫外线使人的皮肤没一会儿就被灼伤,随后变黑,继而脱皮。
抵达营地后,已被晒得黝黑的先遣组的战友们,看起来像地道的非洲人,让我竟不敢相认。不过,没几日,我和他们肤色就差不多了。拿镜子一照,发现自己也像非洲人了。战友们戏称:这叫融入当地群众。
炎热的天气,使草帽和墨镜成了“宝贝”,这也是维和部队里最“时髦”的装扮了。我当然也不例外,谁也不想体验皮肤被晒爆皮的滋味。
挡住了强紫外线,身上的汗腺却发达起来。炎热加上劳动强度大,汗水不断外涌,不一会就浸湿了。每天至少要将衣服洗一次,不然第二天根本就没法穿,全是一片片白色汗渍。洗好的衣服随便找个地方一搭,用不了多久就能被晒干。
蝎子无处不在,一次一个战友在整理卫生时,竟在褥子下发现了一只壮硕的大蝎子
这里是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蚊虫。特别是5至10月的雨季,蚊虫肆虐,被叮咬后易患上恶性传染病——疟疾。在医疗设施非常落后的非洲,每年因感染疟疾死亡的人数,不计其数。
抵达任务区后,先遣组的战友便叮嘱要搞好防蚊措施。他们25名先遣人员已有10余人患上过疟疾。我和战友们坚持每周服用一次预防药,同时每晚睡觉前都把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系牢,喷些杀虫剂、点上蚊香。虽然进行了“全方位”的“严密防范”,但仍有一部分人相继患上疟疾。好在发现及时、治疗到位,先后都被治愈。
出没在营地周围灌木丛中的毒蛇、蝎子等,更具危险。苏丹有20余种毒蛇,其中有几种是致命的。刚抵达营地,便在帐篷旁干枯的树枝上发现了两条约2米长、通体呈绿色透明状的蛇。没人见过这种蛇,也不知是否有毒。为安全起见,我们只好调来推土机,将干枯的树枝连同两条蛇一起“请”到远处的灌木林里。负责防疫的军医隔些日子,便在我们居住地周围洒上一圈硫磺粉。有了这道“防线”,感觉安全多了。
但无处不在的蝎子却难防范,它们一次次“光顾”帐篷。这里的蝎子体长在10厘米以上,通体黑色,头部两把大钳像螃蟹夹一样,尾部长长的毒钩高高翘起。第一次见到这种大毒蝎子时,心里不由得发毛:如果被这家伙蜇一下,那还了得!于是大家都养成了每早起床后,把鞋子倒一下的习惯,以防夜间蝎子“光顾”后“流连忘返”。
不曾想,一次一个战友在整理卫生时,竟在褥子下发现了一只壮硕的大蝎子。幸好它“性情温和”,没有袭击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起初,我们只能喝药物净化过的混浊黄水,用药片来补充维生素
在距离瓦乌机场大约4公里、处于茂密灌木丛中方圆1.35平方公里的区域,是联苏团划定的第二战区维和部队的营地。隶属于联苏团第二战区的中国、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4国的维和部队,都住在这里。
由于是首次赴苏丹维和,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干净的水源和电力等基本生活设施。刚抵达这里时,呈现在眼前的只有先遣组的战友们提前平整好的一片场地,以及十几顶帐篷。由于已进入雨季,连日的暴雨使帐篷周围全是积水,许多帐篷里也进了水。挖排水沟便成了我们抵达任务区后的第一项工作。工具不够,大家便用手挖。
为睡个好觉,接着我们又把铁床配件从集装箱里取出,组装床铺。负责摄像的我,则像蜜蜂一样,扛着摄像机穿梭于营地各个角落,将战友们的工作真实记录下来。
经过电工的精心调试,大功率发电机开始运转起来。但水的问题,却难解决。由于净化水设备在运输中受到严重损坏,无力修复,在起初的日子里,我们只能饮用经过药物净化、但依然十分浑浊的水。这种水泛着黄色,喝到嘴里涩涩的。大家都知道不卫生,但干渴难耐时,也不得不喝几口。好在,联合国方面很快供应了纯净水。但包括饮用水和做饭在内,每人每天却只能分到4.5升瓶装水。
由于联合国不能及时供应食品,开始时,我们只能吃从国内带去的脱水干菜。野外做饭和就餐成了一大特色。若赶上下雨无法做饭,只能靠方便面充饥。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通过药片来补充维生素。
在炎热的天气里,住在低矮、狭小帐篷里的滋味可想而知。每天醒来,汗水加上潮气使铺盖全湿透了,只好揭开帐篷把铺盖晾干。而且也为了通风散热。如果不掀起的话,中午根本无法呆在里面,比外面还要热。暴雨来临时,炎热虽得到缓解,但看到被狂风吹得左摇右晃的帐篷,我们又忐忑不安,生怕帐篷给掀飞了。
瓦乌地区没有覆盖手机和电话等通讯网络,对外联络很困难。开始时,我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3天修起一条大道——“Chinese,Good!”
2006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组建的中国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部署到位。这是中国继向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和黎巴嫩等地派遣维和部队之后,再次成建制派部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这支维和部队共有435人,包括一支275人的工兵分队、一支100人的运输分队和一支60人的医疗分队。主要负责在联合国划定的苏丹第二战区内修建道桥、机场、供水供电设施,运输人员、物资,组织伤病员救治和卫生防疫等任务。
经历了21年内战的苏丹,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在瓦乌机场,我看到两架内战时被击落的飞机,斜插在跑道边的灌木丛中。从瓦乌机场前往营地的途中,又见一架飞机斜插在路旁。街道边满是弹痕的墙壁,让人触目惊心。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
在只有94名官兵部署到位仅一周的情况下,我们受领了修筑从维和营地到瓦乌机场3公里道路的任务。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边安顿生活边展开工作,仅用3天时间便将这条路修成战区内最好的道路,受到联苏团官员和当地群众的赞扬。
联苏团还多次组团到我们营地来参观,其他战区的指挥官也慕名前 来“取经”。联苏团总司令加斯比尔·里德尔中将在视察我们的营地后,赞叹不已。当地群众见到我们,也伸出大拇指说:“Chinese,Good!”(中国人,好样的!)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作者: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