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南侨机工回国无怨无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九旬南侨机工回国无怨无悔
2009年08月15日 0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14日,九十一岁高龄的南侨机工罗开瑚老人在讲述当年的经历,目前云南省内仅有6名南侨机工健在。由中国和新加坡联合举办的“华之魂 侨之光——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史料图片展”挡日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共有2000多幅珍贵照片,158幅仿真档案复印件。为期3天的云南预展结束后,将于9月3日至8日在北京抗战纪念馆正式展出,10月份还将转赴新加坡进行巡回展览。 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昆明八月十四日电 题:九旬南侨老机工:“我对回国无怨无悔”

  作者 甘娜 赵书勇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们回国抗战,无怨无悔!”九十一岁高龄的南洋机工罗开瑚,十四日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幕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料展”上激动地说。

  罗开瑚是目前国内还健在的十余个南洋机工之一,也是云南至今健在的四个老机工之一,他还曾担任云南省南侨机工联谊会副会长。今天一早,九十一岁高龄的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云南省博物馆,参加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料图片展”开幕式。罗老站在这些勾起他无限回忆的老照片前平静地说:“这么多年了,大家还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忘记这段历史,我们很欣慰。”老人一边观看展览,一边给记者讲述了那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史。

  “我们当时回来抗战的那种辛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他说,那时他们个个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在回国抗日的历史号召下,一群朋友间相互约定回国为抗战效忠。回到国内的生活相当艰苦,没有床,就睡地上,或者几个人挤在驾驶室里睡,有的人甚至睡在潮湿的水泥地上,连一块垫的东西都没有。后来,在一位曾读过西南联大的大姐的帮助下才找来些稻草垫着。人多水少,我们只有用稻田里的水刷牙洗脸。在南洋一天洗三次澡,到了国内却几个月才能洗一次。“但是,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情况都差不多。”

  看着一张张历史图片,罗老脸上一阵阵浮现出难以言喻的复杂表情,他指着照片上的人,用低沉而冷静的声音依次向记者介绍,“林亚新,我们是老乡,后来在重庆开车,翻车,死了。”“符国霖,往国内运送子弹、汽油,后来受伤,被敌人抓住,活埋了。”……

  来到一张名为“去接车的八勇士”的照片前,罗老回忆说,“当时,我也在,我们从缅甸美国汽车装配工厂里面把汽车领出来,开到马路上,再由中国过去接车的机工开到国内,一截一截地送,就像搞接力一样,最后才将车开回畹町、保山。”

  罗老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南侨机工的安全保障非常糟糕,随时有生命危险,公路不好,各种疾病猖獗,敌人的飞机还随时往公路上扔炸弹。“记得炸断惠通大桥的时候,十分惊险,我开车刚刚过去十几分钟,桥就被炸断了。我们前一天接到通知去接机工家属,当时车上全是华侨机工的家属,下午四点我们从龙陵出发,第二天晚上七八点才到惠通桥。我们过了惠通桥才知道,鬼子化装成难民要去占领桥。当我们听到一片爆炸声时,我们才刚刚开出来一二十公里地。”后来他从在保山当团长的朋友那里得知,炸桥时上面还有很多人,一路上还有难民没有过来,但是鬼子的大炮在那个时候已经暴露出来了,没有办法,只有炸桥才能保住抗战的后方。当时到惠通大桥的很多难民都被饿死,困死。他们过不了,也爬不走,结果死得很惨。在一年多之后中国军队反攻回去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难民留下的东西,像金银首饰什么的。”老人在描述着一段历史的时候,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面对展出的《运输战斗歌》的仿真复印件,罗老拉着记者的手说,“我们那时太苦了,苦中作乐就是唱歌,像《大刀进行曲》、《毕业歌》,我们都唱,还有洗星海的歌等等,我们最喜欢《大刀进行曲》了。”那时唱歌,也好像是在战斗一样。这时,站在一旁的机工的第二代李瑞武起头,他们俩还合唱了一段《大刀进行曲》。

  当看着自己的照片时,罗老的话语中也愈加增添了几分自豪之情,他说,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有很多人问他,后不后悔回国抗战,他说,不后悔。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会这样做。(完)

【编辑:唐伟杰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