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门,最响亮的名片就是“中国第一侨乡”,这也是江门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超过376万,另外,全市归侨侨眷约200多万,是全国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因此,“侨”是江门最大的优势,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历史上,江门的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在广东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事实证明,侨力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资源,江门加快发展离不开“侨”字。没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热诚关心和大力支持、帮助,江门的经济发展没有那么快。可以说,江门因侨而发展,因侨而闻名全国,闻名海外。
“侨”经济举足轻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109.5亿美元。侨资企业占外商投资80%以上,占全市总税收约1/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1/3,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约2/3;在侨资企业中,香港是江门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最主要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市场。目前,港商在江门投资的企业有2500多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七成,投资总额超过80亿美元,占江门利用外资总额的七成。
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将成为江门科学发展和赢在新起点上的重要契机,《纲要》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将是江门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相比深圳、东莞、广州等一线城市投资环境的饱和,江门有自己的优势:江门不但生产要素资源丰富,还有着独特的侨乡优势。
优势需要转化为动力。结合江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及时向侨商推介重点招商项目,对投资规模大、回报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侨资以优先权,吸引侨资积极投入建设江门。另一方面,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制订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其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江门五邑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使更多的海外侨胞了解江门、信赖江门、投资江门。
侨资凝聚桑梓深情
江门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根系祖国,情系桑梓,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家乡情。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祖国的繁荣与发展和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落实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和港澳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激发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积极支持祖国和侨乡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他们纷纷回到故乡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投资设厂,兴办公益事业。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以来,江门市港澳海外侨胞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累计约55亿港元,同时捐赠交通运输工具、工农业生产设备、生产原材料等物资一大批。全市利用捐赠款物先后新建扩建中小学校2910间/次,新建扩建幼儿园、托儿所481间/次,新建扩建医院、医疗卫生站434间/次,新建扩建敬老院433间/次,兴建大小桥梁949座,修建大小水泥道路13600多公里,兴建自来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1441宗,新建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232间/次,兴建侨联大厦98间。
“侨”文章应越做越大
近年来,全市外事侨务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认真做好护侨益、凝侨心、引侨智、聚侨力、促发展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外侨部门将紧紧围绕发挥华侨的优势、服务科学发展这一主线,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外事侨务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做到“四个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全力经营并打造好“四个平台”,即要把和谐侨界建设作为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前提,要把侨务引智引资作为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要把侨务资源的涵养和开发作为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支撑,要把侨务干部素质提升作为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保证;正确处理好当地侨胞与外地侨胞的关系、国内侨务与国外侨务的关系、为侨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关系、老华侨华人与新华侨华人的关系;精心经营好以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组织为载体的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以江门市侨商总会为载体的侨务工作为侨胞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平台,以香港江门(五邑)侨联联谊会为载体的江港两地交流协作的平台,使之逐步成为我市侨务工作的品牌与亮点,不断探索并建立完善全市涉侨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互动合作的侨务工作机制与平台。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市外侨部门大力协助企业申请APEC商务卡,为我市企业走出国门、招商引资、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便利。(江门市外事侨务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