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华人华裔最多的国家,人口大约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其中还不包括拥有稀薄华人血统的人口。同时,印尼文化中也渗入了大量中华文化的内容,餐饮文化更不例外。
在印尼,经营潮州菜、客家菜还有中餐受南洋菜影响发展起来的“娘惹菜”餐馆都被看作是中餐馆。它们与“香港、新加坡风味”餐馆以及近几年中国人开设的新中餐馆共同组成了庞大的印尼中餐馆体系。
除了餐馆外,印尼的中餐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吃铺。在雅加达、棉兰等华人较多的城市,中餐小吃铺数不胜数,有些甚至传承了三代以上,成为了当地华人社区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同时,除了华人外,印尼其他族群的消费者对中餐的认可度也不低。在大大小小风味各异、档次高低不等的中餐馆里,经常能看到印尼人携家带口在吃饭。尤其是斋月期间,很多中餐馆中午还没什么人,但一到晚餐时段就必须实行排队等位子的措施。为了适应广大穆斯林顾客的需求,无论是本土派的中餐馆,还是另外两派后来进入印尼市场的中餐馆,将猪肉从菜谱中完全删除是普遍的做法。厨师们转用鸡肉、牛肉甚至豆腐作替代品,对一些传统的中餐菜色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当然,市场上仍然保留了一些专门为华人或中国人服务的非清真餐馆。
另一方面,印尼各地的很多菜式都吸收了一些中餐的元素。印尼炒饭、炒面、沙爹肉串……这些印尼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餐的影子。而且,印尼的很多本地菜餐馆中也销售水晶饺、烧麦等小点心。另外,印尼各大高档自助餐厅里,中餐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尽管印尼的中餐市场相当庞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当地最流行的还是潮州菜、客家菜以及“娘惹菜”,其次则是“新加坡和香港”风味菜,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印尼并没能完全展现出来,印尼人还无法完全领略到“八大菜系”的魅力。
在印尼创办了“大唐人家”餐饮连锁企业的赵耕辉介绍说,目前印尼的本地中餐馆中很多都是华人的家族企业,几代人经营下来连菜单都不会变化,而且菜色非常单调,其吸引力可想而知,而且很容易给印尼人一种中国菜不过如此的错觉。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一大批赵耕辉这样从中国来印尼开中餐馆的创业者出现,他们开办的“大唐人家”、“辣妹子”、“湖南小厨”等餐馆推出了各种正在国内流行的菜品,和“小肥羊”、“俏江南”这种在印尼开设分店的国内知名餐饮企业一起,将四川菜、湖南菜、火锅、烤串等新鲜的中华美食文化引入了印尼社会。同时,这些新一代的中餐馆经营者还对他们经营的菜品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创新。
赵耕辉说,七年前他的店新开张的时候,主要客户都是附近大陆和台湾公司的外派人员。为了打开本地人市场,他先把猪肉从菜谱中划了出去,又尝试使用当地原材料制作出了保持原味的中国菜品,并配合当地人喜欢甜、酸、辣的特点研发出了“菠萝牛肉”、“新甜酸鱼”等新菜品。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印尼人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在大堂内演唱卡拉O K的特点,他还对店内布置下了一番工夫,设置了舞台,安装了一整套音响设备和数台电视。
精心的准备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他说,为了发展工作餐客户,他去附近印尼华人开办的公司跑业务,请公司的老板试吃,没想到这些华人老板都非常满意,不但把订单交给了他,而且还经常带着员工来聚餐。很快,这些公司的印尼本地员工也都喜欢上了他的餐馆,经常在假日带着家人来用餐。现在,“大唐人家”已经被一些旅游杂志当作印尼最流行的中餐馆之一推荐给各国游客。
中餐馆可说是在印尼传播中国文化的最前沿阵地。在印尼,中餐馆无论大小、档次、菜品风味,都在装潢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在这方面,中国人自己开设的新中餐馆做得最好。以“大唐人家”为例,各处分店的装潢都充满了中国韵味,红灯笼、大算盘、窗花剪纸、青花瓷大花瓶、宫灯,每一样陈设都完美地体现了“中国风”。尤其是在他的店里还能四处看到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其中有不少是经常来他店里消费的印尼华人书画家们创作的。赵耕辉经常招待当地华人艺术家在店里座谈、用餐。他说:“餐饮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子。我希望通过对它的传承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凝聚在一起。餐饮是社会的小窗口,它可以容纳形形色色的人,通过这个小窗口,我们就能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尽管中餐行业在印尼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恶性竞争、产业结构不健全、宣传不足等。但印尼中餐业发展趋势良好,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来印尼开中餐馆,中餐的真正魅力正逐渐散发出来,越来越多的印尼人对中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