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德立身,诚信立人。听到“德信街”这3个字时,人们很快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中华文化气息。不过若是在悉尼,这种感觉只算是对了一半。德信街地处澳大利亚悉尼市市区,虽“姓名”儒雅,但这个“德信”却其实是前澳大利亚大法官Dixon姓名的音译词,政府为表彰他对司法的贡献而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街道。从Dixon到“德信”,这既是翻译者的匠心独具,也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华侨华人在澳的历史印记
德信街很早便成了来澳华侨华人及其后代的聚居地。原来的道路泥泞不堪,路旁也多是旧式房屋,经过当地华侨华人的多年经营,才发展为今天风姿绰约、国际知名的悉尼中国城中心。这里的建筑虽然日益现代化,但早期华人艰苦奋斗的印记却依然处处可见。
如今的德信街84号已经隐没于闹市,而在100年前,这里却是华人老字号广和昌的店面。广和昌的创始者李临春1875年来澳大利亚淘金,后与朋友办起了这个商铺,广和昌主营中国杂货,兼理钱庄,后来还代理华侨寄信、汇款事项。李临春为人公正朴实,深得侨胞信赖。当时澳大利亚著名的华文报纸《东华报》每期都刊登该店的广告。如今时过境迁,店铺早已关门歇业,但是广和昌的招牌和巨型算盘都保存了下来,成为华侨华人早年创业的珍贵历史文物。
德信街南端有一个名叫喜市场的地方,英文名是Hay Street,原本只是一干草市场。历史上喜市场一直是旅澳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不过在华侨华人的经营下,这里的主要交易商品逐渐由干草变成了蔬菜。19世纪末澳洲淘金业萧条以后,悉尼华人纷纷改行栽种蔬菜,这里也很快变成悉尼和南威尔士州蔬菜的主要供应地。如今蔬菜种植业也早已让位于旅游观光,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涵养多元文化的典范
1979年,在悉尼市政府的资助下,悉尼华侨华人在德信街南北两端各建起一座中国式牌楼。这两座牌楼以钢筋水泥筑就,顶部覆有宫廷式的琉璃瓦,两侧则是红色花岗岩石柱,还有两只威猛的滚球铜狮在楼前看护,十分雄伟壮观。在北端牌楼的金字匾额上,横批书写着“四海一家”4个大字。两旁楹联是:“四海种族同仁修睦合群为兄弟”、“一家金兰结义精诚博爱贯澳中”。它有力地表达了在澳华侨华人希望立足当地,积极融合的心态和愿望。
为弘扬中国文化,促进相互交流,华人社团常在德信街里举办中国民乐、中医、武术、普通话等学习班。逢年过节还举行中国传统的庆祝活动,如春节舞龙、端午品粽、中秋赏月。此外,每年在南半球冬去春来,风和日丽的9月或是10月,德信街里还常常举办嘉年华会。这个嘉年华既是华人的盛大节日,也是南威尔士州多元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创于1986年,每年都有上百个不同的民族团体参加,每次都是节目众多,精彩不断。
悉尼政府助力德信街华丽转身
如今的德信街已经是悉尼最具有特色的游览和商业区之一。在这里,路面全都用美观的白砖铺就,道路两边设有花坛、灯饰、亭台,极富中国园林特色。街内商店、货栈、银行鳞次栉比,招牌都用中英文书写。随处可见说着不同语言的游客在这里徜徉、穿梭。
不过,尽管德信街已经十分繁荣,悉尼市政府仍打算替它“整容”。今年7月,悉尼市政府推出了改造德信街的计划。据悉尼市政府华裔市议员郭耀文介绍,悉尼市政府的改造计划包括:提升人行道质量,在道路两旁种植竹子,增加灯光照明,并加入一些包含中华文化的新装饰,配上华人喜爱的红色;在部分地区取消停车位,安置彩灯,允许街道两旁设立橱窗,摆放露天桌椅,以平衡德信街的观光休闲人流。在喜市场附近,政府还将特意在人行道上绘制有中国文字的图案,使得行人在进入喜市场时,能从这些标识中清楚感受到来到了中国城。
悉尼市政府对德信街进行新规划,既是希望提升这个深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使得整个悉尼中国城更富色彩和魅力,同时也折射出市政府承认华侨华人对发展悉尼的贡献,这是对多元文化和华人经济实力的积极认可。(秦长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