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选华裔落败引“参政手段”之思 仍需社群砝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英大选华裔落败引“参政手段”之思 仍需社群砝码
2010年05月15日 1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地时间5月6日,英国大选全国投票日,代表保守党竞选国会议员的华裔候选人李泽文和夫人莎莉前往选区投票站拉票。今届大选共有8位华裔候选人竞逐国会议员,此前英国国会尚无华裔议员。 中新社发 魏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15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2010年英国大选,八名华裔国会候选人已证实全数落选,但“落选”并不等于“落败”。记者通过调查和采访发现,华社分析人士已经开始在思考华裔参政的目标及方式问题。

  参选棋局:作为“卒子”的胜利

  尽管八位华裔国会候选人全数落选,“华人参政计划”的发起人李贞驹律师却评论说:“英国整个华人社区已经是胜利者。”其实所谓“胜利”与否,并不一定取决于是否“最终当选”,而是在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对八位华裔国会候选人所在选区的选民构成、大选历史进行了综合统计和分析之后,《英中时报》记者发现,这八位国会候选人所在选区,大多不是所在党派的“安全选区”。根据英国历次大选的经验,新的候选人往往会被安置在一个获胜把握不大的选区去争取尽量多的选票,经受磨砺与考验。“当选”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通过在这些选区的表现,对所在党派的全局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为其个人未来的参政道路积累资本,才是真正的目标。

  也就是说,在大选的全盘棋局中,新人往往担任了“卒子”的角色,牺牲“卒子”来保“车”,是各个党派一直以来的竞选策略。而这些“卒子”,如果表现出色,则可能在今后的大选中被提拔为“车”,被安排在有当选保障的“安全选区”。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几位华裔国会候选人的成绩,则可以看出他们大多实现了这个预期的“目标”,可以称其为“作为卒子的胜利”。

  综合分析各种背景,可以看出,大部分华裔国会候选人落选,与所在选区的党派力量对比及选民构成的大环境不无关系。其所在政党将他们安置在这些“非安全”选区的真正考虑,相信更多是让其展现个人的拉票能力和与选民沟通的能力,积累经验和资本,而并非是最终“拿下”该选区“议席”。

  李贞驹律师认为,八位华裔国会候选人第一次参选,成绩十分不错。他们日后再次参选,必定能取胜,为华人取得国会议席之零的突破。

  英国华人参政计划之选举事务总监胡沛成也认为,这次选举,参选人无论胜出与否,对华人日后参政议政均有重要影响。在个人方面,参选无论胜败,如果能取得较多的票数,证明自己的实力,日后再次参选,才有机会获得党中央之垂青,委以稳胜议席,若轻言必败而放弃参选机会,错失争取宝贵经验的机会,日后将难以取得政党的信任,被派到容易胜出的选区参选。参选人的活动受媒体广泛报导,令华人社区逐渐加强对政治的认识和参与的兴趣。竞选团队的运作经验,更将为日后华人在英国政坛上的发展宝贵资源。

  从“卒”到“车”仍需社群砝码

  有观点认为,华人参政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华人社区目前的参政目标应该“现实”一点,不要好高骛远,即重在积累影响力和锻炼自身,而并非在最终当选。一名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却认为,在“现实目标”之外,再设定一个“远景目标”,也并非坏事,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过从“卒”到“车”,不是仅凭华裔候选人的个人能力就能实现的。华裔国会候选人在党内的地位,与华裔社区在整个英国社会中的地位密不可分。只有华裔社群的影响力提升,华裔候选人在参政路途上的砝码才会相应增加,而华裔候选人参选成功,则可以反过来可以帮助华社发声扩大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出现。首先是出现了一个专门为华人参政服务、宣传和统筹的组织—— “英国华人参政计划”,让华社参政更有行动力。第二是,华文媒体对于参政议题的密集关注和报道,让更多的华人开始关心政治,并参与投票。《英中时报》编辑部近期也不断接到华人读者关于如何“投票”的咨询,其频率已比前几年大大提高。从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变迁。

  李贞驹律师认为,八位华人国会议员候选人和多位地区议会候选人参政的榜样已经令不同阶层、背景和年龄的华人都认识到参政议政的重要。英国人首次在大选的电视直播中上见到华人的面孔,将会有助逐渐提升华人的政冶地位。不少华人近日都登记了选民,又都走出来投票,证明华人对政治并非漠不关心。“我相信华人必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在国会中出现华人的议员”,她说。

  据“英国华人参政计划”提供的信息,在伦敦的几个选区内投票的华人数目明显上升。伦敦唐人街的西敏斯特苏豪选区投票站,当天上午接待了大约500名投票者,其中有超过70名华人投票者,远远超过往届。在该投票站帮忙的工党地区议会议员候选人David Bieda表示,他参加过4届选举,20年来从来没有这么多华人投票,尤其是年轻的华人。他指出,从前选举中,超过50岁的华人比较多,而这次20岁左右的年轻华人很多,令他十分惊奇。

  李泽文也表示,他在Highgate选区投票站时,选举官员对他表示,从来没见过那么多华人前去投票。“这个消息令人十分鼓励的,表明华人参政的意识提高了。”李泽文说。

  另据《英中时报》截稿前最新消息,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已正式委任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为新任首相,并与自民党筹组联合政府。“英国华人参政计划”致函向两党领袖表示恭贺,并希望与新政府积极合作。

  “英国华人参政计划”主席李贞驹律师表示:新首相卡梅伦提出要建设的“大社会”,英国华人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华人将继续在经济、文化及政治上为这个“大社会”作出贡献,希望新政府加强与华人社会的接触,聆听华人的诉求。英国华人更希望与新政府加强合作,持续改善中英关系,为两国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参政手段需“现代转型”

  在大选正式宣布开始后,BBC英伦网和BBC中文网组织了一次“英国华人大选论坛”。五名华裔国会候选人受邀参与讨论,该辩论还通过现场互动、网上直播、电话和Skype的方式向华社公众开放。

  在现场旁听的一名华媒学者,在事后接受《英中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通过此次论坛,可以看出华裔参选人士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来竞选时,仍显得相当“生涩”与“不娴熟”。一些华人参政人士还未能达到现代政治家在公共场合自如应对的“专业水准”,对于公共事务的思考和立场尚不够明晰与深入,在利用现代媒体平台来展现魅力、说服力和号召力方面,尚有较大努力空间。

  受访者认为,如果把“政治家”也看成一个职业,这个职业也自然有其对“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发达,对政治家的“专业素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在内容上,参选的思维和政纲要升级更新,体现出现代政治的理念。在手段上,“前现代”时期凭借亲朋好友、口口相传的方式来拉票的方式,已受到挑战,运用现代的公关手段、媒体手段和宣传技巧,才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脱颖而出。

  而在媒体宣传方面,大部分华裔国会候选人虽然在华人社区的宣传已较过去大有进步,但大多还未能充分利用主流英文媒体的平台,将影响力扩展至主流社会。

  自民党候选人凌家辉在落选后表示:“我觉得今后有必要通过主流媒体向英国社会反映华人这些事务。”独立候选人成世雄也在此前与记者交谈时提到,仅发动华人是不够的,在很多选区,华人选民的比例依然很低,华裔候选人走出小圈子,去说服主流选民很关键。

  刚刚起步的华人参政运动,如何从“前现代”的手工作坊式实现“现代转型”,如何适应现代政治环境,学会运用现代竞选手段和规则,仍需华社思考、总结与努力。(张 雪)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