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4日,法国电视台再度播出中餐馆的负面报道,引发从业者抗议。 “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中餐馆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目前,超过半数的海外华人依然在从事餐饮及相关行业,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这个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然而,近年来,全球华商风光无限,但竞争对手们并不舒服,一系列针对华商的闹剧先后上演:葡萄牙“东方行动”、 德国媒体所谓中餐馆与“中国黑手党”勾结的“爆料”、美国的食品风波……而近期法国电视台一再炒作中餐馆的负面报道,更使当地的中餐经营者遭受重创。
故伎重演引众怒
3月4日,法国电视2台再度播出中餐馆负面报道的专题节目。节目中呈现了为中餐馆和外卖店提供寿司等类食品的华人地下加工厂恶劣的卫生环境,并对随机选择的10家中餐馆的部分菜肴进行化验,化验结果称将近2/3的菜肴不符合卫生标准。然而该节目并非首次播出,一年前的3月19日,该电视台就曾播放该专题节目。
其实,就这个节目本身而言,除了重播的性质,内容也有一定问题。该节目从头至尾对节目中的餐饮从事者无“先生”或“商人”称谓,直呼为“中国人”; 不断重复“关门结业”、“遣送回国”、“非法劳工”等字眼,使人不知用心在于其号称的卫生问题,还是黑工问题。
更为荒唐的是,节目中接受采访的一个质检人员居然说,“我们也不清楚,因为他们的卫生习惯源于他们的国家及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不了解我们欧洲的卫生标准。”节目中还屡次提到是一个好心的中国人告诉他们中餐馆的黑幕,但从未见其真人。
据了解,《特派记者》栏目是法国电视2台的拳头栏目,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会长林光洲说,该节目在去年播出后,对巴黎的中餐业产生了很大冲击,许多法国民众不再去中餐馆就餐。本次节目播出后,中餐馆的生意也立即受影响。
3月6日,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专门召开紧急会议,针对法国电视2台节目提出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准备举行停业活动以表达抗议,要求法国电视2台公开道歉。
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杜娟说,数以万计的旅法华人靠开中餐馆维生。法国有关媒体再次播出这种报道,有歧视嫌疑,我们华人中餐业者要团结起来,表达抗议。
林光洲在接受本报连线采访时说,“我们去年就曾经和法国电视2台交涉过,但对方置之不理。现在他们又进行了重播,再次对我们产生非常坏的影响,我们决定用法律手段维护我们的权益。同时本周我们将在《欧洲时报》刊登倡议书,号召全法近万家华人餐馆参与停业一天的抗议活动。”
播出目的不得而知
该节目仅以加工寿司的场面来以偏概全,否定中餐整体卫生并牵扯到劳工偷渡、中国文化,可窥其用心。诚然,中国餐饮业的卫生问题的确为人诟病多时,但近年来,绝大部分中餐馆的卫生状况已大加改善。
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会长林光洲表示,电视台的节目对巴黎的中餐业产生了很大冲击。而在这一年内,为了重新树立中餐形象,所有的从业者也努力在卫生、菜肴与服务方面不断改进。尤其在餐饮卫生上,可谓下足苦功,从各种细节着手,从业者不仅卫生意识提高,连法律意识也相应提高,接受了法国餐饮雇主协会督察员的各种检查。
据了解,中餐馆负面报道自去年播出后,法国亚裔餐饮业营业额下降20%到50%。本次播出后,据大多数餐饮经营者反映,中餐馆的生意立即受影响。目前在法国的中餐馆有8000多家,数以万计的旅法华人靠开中餐馆维持生计。
林光洲说,此节目反映的一些现象的确在某些中餐馆里存在,但专门针对华人餐饮业并反复播出有失公允,而且以偏概全,严重损害了中餐业的形象。他介绍,为扭转该报道在法国消费者心里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会推动提升中餐行业的品质和形象,弘扬中华餐饮文化。另外,联合会还为中餐业的卫生宣传和人员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卫生和法制意识,并接受法国餐饮雇主协会督察员的各种检查。
然而正如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在当日向中餐从业者发出的信中所说:“时隔一年,在没有重新做任何调查和检查的情况下,该台又重播这个事过境迁的节目,这是对法国中餐行业的再次打击。”
中餐卫生绝对没问题
在电视节目播出后第二周,巴黎华侨饭店董事长陈世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中餐馆只需更细心,也可达到西餐卫生标准。
他说,法国卫生部有卫生标准,他们会不定期到餐馆检查,不达标则上诉到法院,法院将进行罚款。“有人说,中餐多是煎炸炒,油烟大。但中餐馆通过检查并不太难。以我们餐馆为例,每天休工后会打扫两次。而且蔬菜、肉和海鲜都是分别存放,并按照规定温度存放。尽管标准还有很多,但只要用心,即可一一达到。”陈世明说,去年节目第一次播出后,中餐馆从业者都非常重视改善卫生状况,有更多的中餐馆通过了卫生部的检查。
据了解,除了官方有检查,行业协会还有监督。据介绍,法国餐饮同业公会有“法国餐饮质量标志”,中餐业者据此制订了“亚洲餐饮质量标志”,由独立机构进行卫生审查,颁发认证。因为认证要求非常严格,还在逐步推广当中,也有许多中餐馆尚未完成申请,甚至并不热衷认证的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着百年历史、被誉为全球“美食圣经”的《米其林指南》,还将卢浮宫附近的一家中餐馆 Yam’tcha评为星级。这与法国2台的节目形成了强烈反差。
生意下降近四成
“现在的生意比以前差了不少,大概下降了三四成。”提到法国“电视门”,巴黎知名中餐馆“中国楼”老板林宪辰直摇头。
在法国任何一个城镇,几乎都能找到一家中餐馆,并且许多法国人也正是通过中餐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电视门”事件却给这些中餐馆蒙上了一层阴影。
林宪辰抱怨说,“这一切,让许多客人心惊胆战,最终对中餐馆望而却步,敬而远之。以往喜欢吃中餐的家庭,现在搞聚会都回避中餐馆。为什么?还不是担心中餐卫生不过关。”林宪辰认为,一些客人的担忧可能真有点过头了。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一些中餐馆纷纷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比如,有的餐馆在菜单上标注了详细的菜名配料,在餐馆后堂增设了洗手消毒池,以此打消客人疑虑。
法国亚洲餐饮同业联合会表示,目前他们非常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餐厅卫生问题,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摩擦。
一些中餐馆老板也纷纷献计献策。他们认为,只要下定决心制定严格措施并加以落实,食品质量应该很快能得到改善,并以此为契机,尽量将坏事变成好事,进一步增强中国餐饮的声誉和竞争力。
员工担心被炒掉
近半个月,周晞再也没有因为偷懒或者和顾客闲聊而被老板数落,庆幸的同时,他也担心被老板炒掉。
今年2月,留学法国的周晞在巴黎周边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一个在中餐厅做学徒的机会。
曾有过在中餐厅工作经验的前辈们跟周晞说,所谓学徒,说白了就是不拿钱的苦力,你给他一只手,他便会拽着你的肘子走!
“餐厅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光大厅就能够同时容纳100多个人同时用餐;两个月前,这家餐厅还有10多个员工,但随着中餐的日益不景气,再加上法国电视台的恶意负面报道,现在,不但客人少了,员工也少了。”周晞透露,现在整个餐厅就四五个人在做事,老板本人就是大厨,老板娘负责大堂里的一切事宜,还有一个员工在厨房里切菜打杂,现在3个人也就够了。
刚开始的几天,周晞总是红着脸和客人打了招呼问完要问的,就匆匆离去;一个星期下来,周晞发现法国人更喜欢在用餐时和服务生闲聊,那样他们可能更觉得自己始终处于被服务而又不失轻松的氛围内,于是周晞也学着老板娘的样子,试着多在客人的桌边逗留一会,和他们聊聊天气,聊聊足球,聊聊中国。周晞常想,有时或许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感觉客人的眼光往往会变。
因为餐厅员工少了,有一次周晞忙着和客人闲聊忘了收拾大厅,结果被餐厅老板娘足足数落了一个小时。“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被数落了,因为客人越来越少,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被老板炒掉……”周晞在邮件里对记者坦言。
每天,老板和老板娘开着车带周晞到市场买菜。买菜回来,周晞开始拖大厅地板,然后是在吧台……由于空闲时间多了起来,周晞开始到厨房去熟悉一些事情,有空的时候,他甚至跑进厨房帮忙包些春卷或学炒个简单的菜。
中餐馆档次偏低
众所周知,法国不但是时尚之都还是美食大国。巴黎更是汇聚了全球最多的所谓“三星级”餐馆。然而,可惜的是,这里的中餐馆虽数不胜数,但在星级餐馆的行列中却很少见到中餐馆的踪影。
“在这些中餐馆里,我们很少吃到正宗的中国菜。”经常往来于中法两国的瑞恩对记者这样说道,“我想,这大概和厨师的水平有关,也和做中餐用的原料不正宗有关。我们通常比较喜欢去中餐馆吃饭,因为价格公道,风味和西餐迥异。”
的确,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法国的中餐馆提供的中餐, 很多并不是正宗地道的中餐,而是为适应法国人口味而改良过的“法式中餐”,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在这些中餐馆里,老板和厨师,有不少是来自越南、柬埔寨或者泰国的华侨,他们所做的菜实际上是越南和泰国风味的菜。还有不少厨师,虽然来自中国本土,但他们当初的职业并非厨师,而是为生计所迫,半路出家,烹饪手艺也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去中国旅游观光的法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在逐渐了解并接受真正的中餐。很多人希望在巴黎品尝到地道的中餐,而不是像过去,误以为越南春卷就是中餐。中餐的煎、炒、炖、炸需要的调料很多,但这些原材料在法国很难备齐。比如吃烤鸭应该抹甜面酱,但记者在巴黎一家中餐馆里吃烤鸭时,抹的却是番茄酱。
无论是普通的鞋帽还是高档的电子、电器产品,中国货总是价格最便宜的,中餐也不例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货成了低档货的代名词,中餐馆也未能例外。尽管有些中餐馆的饭菜质量也不错,但价格却很便宜,再加上饭店的装修不够好,中餐馆自然成了当地人吃便饭的地方。
记者手记
无风不起浪
一个“地沟油”,刮起了中国内地餐饮业的惊悚风;一期电视节目也让法国中餐受伤不小。很多人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海外中餐怎么就那么经不起“折腾”?
不难发现,在国外,传统中餐的种类始终是春卷、红烧肉、大盘鸡等老样子,在品种上多年一贯制,毫无新意。而在从业人员上,中餐馆的大部分厨师“土生土长”,缺乏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而从中国引进厨师,又十分困难,所以传统中餐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此外再加上传统中餐从业者的相互“厮杀”,中餐几乎成了“低价”的代名词,形成了薄利的恶性循环,其地位和形象也日渐销蚀。
综观华人餐馆一系列的“遭难”,大部分是因卫生不合格、厨具不规范、雇工不当等原因所致。被查的餐馆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吗?回答是,存在,但不是全部。由此可见,人家的“突袭”、“暴风骤雨”式的检查是有针对性了。既然如此,这是否可说是给海外中餐馆上了一堂“规范经营”课?
或许,海外中餐要走经得起“折腾”之路,最重要的还是从业厨师应多回中国学习取经,利用国内的资源,提高自己,把中国真正的好菜介绍到海外去。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撑起海外华人餐饮的一片蓝天。(王晓波 刘浩 沈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