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市场教训深刻:征战俄罗斯华商亟待转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莫斯科市场教训深刻:征战俄罗斯华商亟待转型
2009年11月04日 15:0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0月17日和28日,位于莫斯科东部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仓库接连发生火灾。截至目前,俄官方仍未发布调查结果,但俄塔社援引司法部门的消息说,不排除火灾原因系人为纵火所致。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两次火灾均导致在该市场内的华商受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权威人士表示,包括民间贸易在内的中俄贸易已到关键转型期,在俄罗斯的华商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经营活动也必须更加符合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商业模式。

  华商不敢认货

  上述两次火灾发生后,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与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立即与俄方有关部门沟通,了解华商受损情况。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对记者证实,10月17日和28日发生的火灾,过火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第一次火灾烧毁了14个货柜,涉及商品多数是产自福建的旅游鞋。第二次火灾中,一个被烧毁的仓库内存放的也大多是华商的鞋类商品以及纺织品;另外,一个约有60个房间的小旅馆被付之一炬,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部分华商已将大市场摊位内的货物和私人物品转移了出来,但是去年9月11日被俄方查封的6000个集装箱、总价值约20亿美元的货物,至今却仍未放行。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高锡云对记者说,俄方在对被查扣货物检查后发现,部分商品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因此决定继续查封。至于其他货物,俄方表示,只要货主提供运单或在中国境内的报关单等基本文件,就可以考虑经过查验后放行,“条件已经相当宽松”。但至今为止,只有一家北京的公司提出了取回货物的要求,大部分华商都没有行动。高锡云说,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不少华商的身份和经营方式存在不合法的问题,因此不敢申请认领货物。

  华商期待正规经营平台

  高锡云认为,目前,包括民间贸易在内的中俄贸易已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时期”。他说,随着俄方打击走私和腐败深入发展,整顿市场成为必然。俄方查封大市场虽然牵涉到华商利益,但此举并非针对华商。

  蔡桂茹说,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关闭对广大在俄华商而言,“教训是很深刻的”。她表示,目前,华商“总体情绪是稳定的,但内心是焦虑的”,他们盼望能够有一个新的、正规的经营平台的出现。

  为此,蔡桂茹对华商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首先,经营载体要合法,要注册正规的公司;经营的商品要正规清关,不要走“灰色清关”;经营的人员身份要合法,要办理正规的工作身份。

  其次,要注意商品质量,输俄商品的质量是在俄华商与竞争对手抗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出口俄罗斯的商品如果质量低劣,将最终失去市场。

  再次,要讲究诚信、建立诚信体系,这样才能让俄罗斯消费者信任中国商人,继而信任中国商品,华商在俄罗斯才能长久发展。

  第四是要有创新精神,要改变对于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不正规经营模式的依赖,应当着眼长远,制定品牌战略。

  最后,应当加强人才培训,要有既懂经营又懂语言的人才,华商不仅要提升自身素质,还要让经营活动更加符合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商业模式。

  身份问题待解决

  来自山东省的华商滕永亮,2005年起就在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租赁摊位,经营调料、副食批发。大市场关闭后,他转移到位于市区东南的“莫斯科”商贸中心继续经营:一方面通过正规清关渠道从国内进货,另一方面联系莫斯科当地厂家,采购商品后分销至圣彼得堡其他俄罗斯城市。

  但是,随着滕永亮等一批华商的签证将于今年底到期,他们面临着重新在俄获得合法身份的问题。滕永亮坦言:“没有身份,寸步难行,即便是货到了,你也没有办法去提货”。目前,俄方加大了查处外国商贩的力度。据华商们介绍,俄移民局人员的具体做法是,“抓住一个,3万卢布(罚款),不交罚款,马上给你盖黑章——(限期)10天离境”。

  滕永亮说,俄方提出罚款的原因包括商贩办理来俄就业的手续和文件不合法,包括“居住地的房间没有门牌号”等。“那当时办(手续)的时候,(俄方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制止?”滕永亮表示不理解。

  此外,滕永亮还对记者说,自从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关闭后,不少华商已陆续回国。不少人离开时定了往返机票,都希望能够尽快获得合法身份,返回俄罗斯从事正规经营。但是,现在一些华商无法及时得到签证和在俄就业的相关文件,或者干脆被拒签。滕永亮的两个老乡,就因为这个问题,被迫决定放弃在莫斯科的一辆汽车和若干货物。

  另一位华商也对记者说,他非常希望中俄双方有关部门能够帮助华商解决身份合法化的问题,“华商如果身份合法了,还是愿意到这里来,因为俄罗斯需要中国的产品”。(赵嘉麟)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