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参与纽约市普选综评:华人参政的觉醒与收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裔参与纽约市普选综评:华人参政的觉醒与收获
2009年11月13日 1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纽约市普选在当地时间11月3日深夜揭晓,这也成为华裔在纽约参政历史中最重要的一天。在经历了激烈的民主党初选和复选之后,三日晚间华裔候选人刘醇逸以高票成功当选纽约市主计长一职,成为纽约市“第三把手”,掌管纽约国际大都市财政大权。图为刘醇逸(左二)在当天胜选后的庆功会上,与妻子和父母共同亮相,感谢各族裔选民支持。 中新社发 魏晞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1月13日电 纽约市普选于11月3日深夜揭晓,这也成为华裔在纽约市参政历史中最重要的一天。有3位华裔在此次选举中胜出,包括纽约市首位华裔主计长及首位华裔女性市议员。今年也因此被媒体惊叹为“亚裔参政分水岭”。纽约市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花俊雄特投书美国《侨报》,对此予以了评析。

  评析摘录如下:

  11月3日纽约市地方普选,为华裔参政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华裔选民的投票率平均超出其他族裔一倍以上,象征华裔参政的觉醒。

  除长岛纳苏县北亨普斯特德镇长候选人杜力以46%(17600票)对54%落败外,其余均顺利当选。杜力以共和党人身份在民主党占逾六成而共和党不足六成、亚裔人口约占15%的情况下,首次出战能取得如此成果实属不易。

  属于第一选区的曼哈顿华埠诞生了首位华裔女市议员陈倩雯,她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改写了曼哈顿华埠160年来的历史,而且以86%(17412票)的空前得票率战胜对手。属于第20选区的皇后区法拉盛华裔共和党候选人顾雅明以其长期在社区的务实耕耘,以49%(8081票)对44%(7278票)击败其民主党对手周燕霞,打破了民主党在该选区的垄断历史,成为首位华裔共和党市议员。

  最令人振奋的是皇后区法拉盛连任两届市议员、民主党人刘醇逸,这次更上一层楼,出马竞选全市性第三号公职主计长,在初选时击败其他三位犹太裔候选人,在普选时又受到主流媒体的抹黑,竟能以高达76%(696178票,比第二号公职公益维护官当选人白思豪(de Blasio)高出3万多票,比市长彭博(Bloomberg)多出近14万票)全市最高的得票数当选为168年以来首位亚裔主计长,也是纽约市首位赢得全市性公职人员选举的亚裔。

  纵观这次华裔参政获得大丰收,可以总结如下:

  领头羊(Leadership)与协和作用(Synergy)发酵。以前纽约市政界一直有个概念,就是华裔对政治冷漠,根本不会出来投票。回想20年前,时任市长的郭德华(Edward Koch)要在华埠建一所监狱,华人为此发动了1.5万人的空前示威。郭德华对此不仅视若无睹,还轻蔑地说:“华人的选票在哪里?”前华裔选民联盟主席李瑞生说,20年前他开始推动选民登记时,想找义工帮忙,大家都推三阻四,根本漠不关心。

  1997年后,社区对选民登记的认识和态度逐渐转变,到2001年刘醇逸当选纽约市首名华裔市议员,华裔选民登记开始取得突破。选举中华裔候选人多,华裔选民登记的热情也会大大增加(据报道,在这次选举中,布鲁克林区华裔选民较以往增加超过三成,主因可能就是为了支持刘醇逸顺利当选主计长)。华裔选民登记越多,华裔候选人就越有机会胜出。这次3名华裔候选人胜出将使华裔选民登记掀起又一个高潮。

  各族裔对自己的候选人通常都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如陈倩雯获得97%的华裔支持率,刘醇逸获得94%的华裔支持率),这是基本盘,不然缺乏竞选的基础。但作为少数族裔,仅靠本族裔的支持不足以脱颖而出,尤其在选区较大或全市性的选举更是如此。

  以此次选举为例,杜力的选区亚裔只占15%,他却获得46%的选票,全纽约市亚裔人口只占12%,而刘醇逸的得票率却高达76%。可见,他们除了获得本族裔的支持之外,还要赢得其他族裔的广泛认同。

  刘醇逸在胜选演说中特别指出,各个社区和族裔间的协合、增效作用是胜选的关键。他解释,华裔社区一贯大力支持,但华裔的强大后盾并没有让其他社区觉得他只能代表华裔。恰恰相反,来自华裔社区的支持为他带来其他社区选民的信任,这样一个社区带动另一个社区,使他赢得了多元化的广泛支持。

  在胜选后的酒会上,一位孟加拉记者和波兰周报记者异口同声地说,刘醇逸不但去他们的社区拜票,而且两次到他们的报馆拜会、拉票。刘醇逸在没有主流媒体的支持背书下,勤于耕耘少数族裔媒体,倾听代表声音不足的亚裔、西裔和非洲裔及其他少数族裔的草根社区的需求,涓涓细流终于汇成庞大的主流,让他的得票冠绝纽约市,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