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洛杉矶九月七日电 题:没有后台 只有市场——访美洲《中国日报》发行人江启洸
中新社记者 张炜
在洛杉矶华文媒体中,有一张风行华埠的中文报纸显得特立独行:报纸正文都是繁体字,而报头却是鲜红的简体魏碑——“中国日报”。英文名称也以汉语拼音“Zhong Guo”打头;“中国新闻”时常跃上头版头条,报纸A叠刊登的多半是中国大陆的那些事儿。
在竞争激烈的洛杉矶中文报刊市场上,美洲《中国日报》创刊至今只有短短十二年历史,与三十多岁的美国版《星岛日报》、《世界日报》等同业相比,只能算“晚辈”,在美国《侨报》面前,也不过是“小弟”。
在《中国日报》发行人江启洸眼中,与这些共同打拼的同行比较,《中国日报》显著的区别是“没有后台”。众所周知,香港星岛报业、台湾联合报系是各自海外版的强大后盾,美国《侨报》在中国内地也有雄厚的媒体支持。
一张没有后台背景的新生代华文报纸如何在残酷竞争中存活?尤其在全球金融海啸兴风作浪的非常时期,《中国日报》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什么?
“我们瞄准的是市场,靠的是经营有道。”江启洸言简意赅地告诉记者。他说,报纸名称已经很明确,这是以报道“中国新闻”为主的中文报纸,目标市场也很明确,就是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移民。
江启洸本人并非大陆移民,而是来自海峡对岸。三十年前他在台湾《中央日报》从业,一九八三年在洛杉矶供职于《中国时报》美国版。一九九0年在美创办面向台湾移民的中文日报《台湾时报》。在办报过程中,江启洸日益感受到大陆移民不断壮大的趋势,一张瞄准大陆移民的报纸逐渐浮出台面。
一九九七年,主打中国大陆新闻的美洲《中国日报》新鲜出炉。十二年后,《中国日报》已成长为每日发行四大叠、四十八至五十六页全开的中文日报。
《中国日报》成立以来,一直将提高发行量作为重要经营目标。创办初期更是采取了免费派发的方式,读者群快速成长;随后又推行低价和免费并行的行销策略,发行量节节攀升。目前,该报在洛杉矶华文日报中的发行量已名列三甲。
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报人,江启洸对读者消费心理颇有研究。他认为,报纸的零售顾客往往比长期订户的阅读率更高,而且阅读更深入,因此对广告客户更有价值。江启洸介绍说,《中国日报》发行重点是零售市场,三百六十多个零售点遍布华人社区,每份报纸零售价只有二十五美分,低于成本价,虽然报纸发行越多,发行亏损越高,但足够的发行量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
去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经济进入严重衰退期,以广告营收为主的华文媒体备受冲击。江启洸说,金融海啸一来,一些广告客户流失,更多的客户削减广告预算,报纸的广告收入自然减少。
“营收减少,报纸的服务品质不能降低。”江启洸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司采取了控制印刷成本、管理成本等节流方法,但决定内容品质的采编人员仍保持稳定,没有减薪,也没有裁减采编职位,这样才能保证报纸品质不降低。此外,报纸还增加了“工商报道”的版面,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江启洸说,对广告客户来说,发行量就是服务品质。因此,中国日报在经济不景气的市道中设法拓展发行空间,比如,在偏远地区采取免费派送的发行方式,扩大读者群;在客流密集的餐馆、商店也采取免费赠送,使发行量保持稳定。
“金融危机迟早会过去,海外华文媒体的前景值得期待。”江启洸说。(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