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华报》:加国新老华侨应追思先贤命运与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环球华报》:加国新老华侨应追思先贤命运与共
2010年05月10日 17: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10日电 温哥华山景墓园华人公共祭坛“安魂亭”焚宝炉的重建启用,对加拿大华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天的重启仪式上,只有老华侨和传统侨团的代表,却没有见到新移民和新兴侨团的身影。这一不尽如意的情景,令人倍感可惜。加拿大《环球华报》7日刊发社论指出,尽管时代在变,社会环境也在变,但新移民仍应多与老华侨、老侨团积极沟通,多关心社区,追思先贤,因为现在身居加国的华裔享受的是先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受惠于前辈们有形或无形的恩泽。

  文章摘编如下:

  日前温哥华市政府与温哥华中华会馆在温市山景墓园(Mountain View Cemetery),为华人公共祭坛“安魂亭”旁两个重新建造的“焚宝炉”举行揭幕仪式,并上香致敬。

  在当天仪式上,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率领三位市议员雷建华、周炯华、苏安彤出席,温哥华太阳报、Citytv等温哥华英语主流媒体也有前往采访。温市政府更为重建焚宝炉提供三分之一资金,其余资金由中华会馆和佛敎团体共同承担。

  温哥华山景墓园华人公共祭坛“安魂亭”焚宝炉的重建启用,对华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第一,在于保留加国华裔的历史根脉,延续华族文化传承。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二,以固定的物象形式,清楚地记载加国华社与主流社会的历史联系。建市于1886年的温哥华是座年轻的城市,而安魂亭则建于1901年,华人墓地开始的时间应该更早。可以说华人墓园和安魂亭也是温哥华历史的一部分,是温哥华的文化遗产。温哥华市政府对此的重视也可见一斑。

  第三,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载体,将老侨与新侨结成“命运共同体”。通过这样一个载体,使不断抵埠的新侨民也有对历史的衔接感,明白现在所享受到的国民待遇,断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水有源、树有本的。这种如同黄帝陵的轩辕祭祖,可使全球华人同归一宗。

  诚如罗品信市长所言,已逾百年的焚宝炉是华裔社区向先人致敬的场所,重建就是延续华人愼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也正体现多元文化精神的所在。

  在此,我们应该为温市政府和中华会馆击掌,他们是在做着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这证明市政府不仅重视城市的历史,也尊重华人的传统习俗;中华会馆作为团结温哥华全侨的组织,为保存华人传统,延续乡土情感,历年来一直牵头筹建和修缮安魂亭和焚宝炉,其努力亦値得称颂。凭心而论,侨团做事,就是要像中华会馆那样为公而非私利,不要事事总是从小团体,甚至个人的角度出发,借侨团和公众的名义来博取所谓的“功名”。

  本来华人公共祭坛的重启仪式,是新侨团和老侨团重温历史共同缅怀先贤的一个时机,但十分遗憾的是,在当天的仪式上,只有老华侨和传统侨团的代表,却没有见到新移民和新兴侨团的身影。联想到前些时候新西敏市政府召开有关华人历史的听证会时,也没有看到新移民的参与。

  上述这些不尽如意的情景,确实令人感到有些可惜。人们尽可以对此找出某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过去的祭祀先人的习俗,在新一代移民身上已经找不到影子了;或者老华侨关心的事情,也不是新移民所关心的,等等。但是这些都似乎不应该成为新老侨团相互沟通形成共识的障碍,因为尽管时代变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变了,但是现在身居加国的华裔享受的是先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受惠于前辈们有形的或无形的恩泽。不了解昨天,就无法认识今天和预测明天。我们今天在加拿大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先侨争取的结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诚然,新移民来到新的国土上,生存压力甚大,但仍应关心社区,向前人学习,这也是新移民加速融入本地社会之道。

  谨望华社无分新老,团结一致,为更美好的未来携手奋斗。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