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祝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异乡的祝福
2009年10月23日 17:10 来源:安徽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闻一多曾说过,不出国不知想家的滋味。的确,只有在异乡的时候,才会久久地咀嚼出想家的滋味,才能更深深地知道“祖国”这个词的内涵了。

  记得那是加拿大时间2003年10月15日深夜,也就是北京时间16日上午,我夫君正在单位上班,他所在的“加拿大光源”即加拿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负责人、一个加拿大物理学家兴冲冲地跑来说:“快看电视,中国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了……前苏联第一个太空人在天上1个多小时,美国第一个太空人在天上4个多小时,你们中国第一个太空人飞行了20多个小时,绕地球14圈,了不起,中国真了不起呵! ”我夫君和在场的其他几位中国学者立即打电话回家叫醒家人,观看加拿大电视台剪辑播放的“神舟”五号在太空遨游和杨利伟自主走出返回舱的画面。这个消息也成为那个夜晚“加拿大光源”里所有人谈论的话题,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不同肤色的科学家纷纷向来自中国的同事表示祝贺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钦佩。

  次日晚上,我们几家人相约去市中心最大的中餐馆,庆祝“神五”升空,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其中,有安徽老乡,也有中科大的校友,大家频频举杯,为祖国祝福!这时间,餐馆里顾客很多,微醺时分,我们这群人一遍遍向邻桌人念叨着我们中国的太空人如何如何……许多白人都翘起大拇指。我至今也忘不了异乡的那个聚会,那些热泪盈眶的中国人的眼神,而我心底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也是在国内从不曾有过的。

  在加拿大探亲时,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是“民俗节”。这是个移民至该国的各民族展示本民族的神秘与伟大的节日,又因凝聚了远离故土的游子的民族之心而使新老移民格外热衷。每年8月,各个城市少则3天,多则5天,几十个民族或在教堂,或租借体育场馆、学校,装饰出极具民族色彩的会场,并冠之以母国的名字譬如“中国馆”“德国馆”“爱尔兰馆”等等。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中国馆”设在体育场最大的运动馆里,高高挂起的一排大红灯笼引领游人进入会场,墙上挂满中国的名胜古迹及现代化建设的图片,四周摊位上有出售景泰蓝、中国结、丝绸礼品等精美工艺品的,有现场展示剪纸、书法表演和将老外名字音译中文刻章等民俗风情;一端新搭建的舞台上表演着大秧歌、新疆舞、黄梅戏、舞狮子等原汁原味的中国歌舞以及中国功夫,另一端是美食大排挡,饺子、馄饨、春卷、酒酿元宵等各色各样的美味小吃,引诱食客排起长队。在当地近20个展馆中,每次“中国馆”都以面积大、活动丰富使得游人趋之若鹜。每年的“民俗节”,中国馆都是办得最好的之一。我想,这大概是当地华人心最诚也是最齐的缘故吧。

  “5·12”汶川大地震过后数天,一个在温哥华的安大同学发来电邮说,很多华人组织举行了形式各异的赈灾活动,她和家人则向慈济基金会捐了款,该会将通过自己在中国大陆的分部到四川以实物救灾。而我夫君也不断地在电话里向我讲述该地赈灾活动的情况,先是中文学校的孩子们抱着募捐箱走上街头;再是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市中心河畔公园里组织了一场烛光募捐晚会,那哀之痛、情之深感染了到场的其他族裔,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最使我感动的还是在加拿大读书的中国孩子们。地震过后的第一个周日,我照例与在多伦多的儿子通电话,但这次的话题是汶川大地震。儿子讲要去捐款。我心里一热,儿子还是个在校大学生,虽然从5月份开始的暑假,他应聘到一家总部在美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实习,但此时还没有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儿子说:“如果我捐250加元的话,汶川灾民就能得到1000加元,差不多就是1000美圆了。 ”“有这等好事? ”儿子一五一十地解释起来。他实习所在的这家跨国公司组织员工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员工每捐一元钱,公司同时捐出一元钱,一起捐给加拿大红十字会。而加拿大政府承诺实施“一加一募捐”,即捐助同社会募捐等额的款项。又过了一个星期,儿子喜滋滋地对我说,为了能给灾区同胞多募集捐款,几个中国同学也把自己的钱放在他给公司的捐款一起,经过这家跨国公司和加拿大政府的两次跟进,涨了四倍后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儿子还告诉我,那几个留学生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假期里常常东奔西颠去打工,和自己一样,他们捐出的是半个月的生活费。接下来的日子,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只能啃面包了。

  一次次祝福我记忆犹新,一次次感动使我至今还在回味。也就是从这些记忆和感动里,我觉得自己真正懂得了,祖国的一切与每一个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息息相关,他们就像风筝一样,即使飞到天涯海角,那相依相系、共雨同霜的风筝线总是牢牢地系在祖国母亲的手中…… (史辉)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