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和夫人在美国硅谷的寓所内的全家福照片。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当地时间10月7日,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和夫人黄美芸计划捐出部份奖金,资助香港圣雅各福群会老人中心和美国阿兹海默症研究协会。图为高锟在当地的老年中心和护理人员跳舞,安享晚年.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中新网10月12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当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asteroid Kaokuen)之时,对在校园广播中听新闻的该报记者来说,这位活跃在香港的华裔科学家就像星空一样高远。过去数日,记者走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高锟,才渐渐明白,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早已是华人心目中的诺贝尔之星。
最爱美国空气 最难忘香港人
第一次拜访高锟夫妇,记者眼前紫藤花下不起眼的连排镇屋,就是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的寓所。书房一角古色古香的中式木柜和一幅不大的泼墨钟馗像,是高锟所爱,客厅墙上仅垂两幅汉唐风格的木刻套印装饰画,简单而有情趣。门前露出的鹅卵石底的水道边通往小区公园的小径,是高锟夫妇钟爱的散步场所。
我说广东话、普通话、英语、上海话都可以。高锟一见面就笑着说,亲善随和,让人几乎忘记了他是诺贝尔桂冠人。
上海出生,香港长大,英国留学,移民美国后又返港出任著名学府校长,高锟熟谙沪、粤、英、法多种语言。任中大校长时香港还是英属殖民地,高锟他边做研究边当校长,还要和当局的英籍官员打交道,但一切都难不倒这位风度翩翩的伦敦大学博士。
以科研学者身份执掌中大,高锟回忆说,与人文学科的院系教授的接触,让他了解到很多以前不曾接触过的领域,感到新鲜和有趣。如今离开香港,定居美国,高锟最喜欢的是美国的空气,最难忘的是香港的人。
做校长再忙 也未放弃科研
他的妻子黄美芸说,高锟回到香港出任中文大学校长之初,精于揣测言外之意的的香港媒体对开朗、真诚、直率的海归校长还有些不习惯,有时会发生误解。大学校长在香港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之前只做过4年系主任,未有校长经验,唯有“边做边学”。最初几年工作再忙碌也未放弃科研,每年夏天都要回到英国和美国的实验室几个月,参与和了解他当年开创的光纤项目的最新进展。
光从光密介质(折射率大)射向光疏介质,临接口发生全反射的原理是初中课本中都有内容。然而光纤传导得以实现,得益于一个人的执着坚持。45年前,时任职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的高锟带领团队开始了开创性研究。他坚信眼下的研究项目,将令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妻子心疼、抱怨却始终如一的支持帮助下。高锟于1966年发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
这篇引领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的论文令他成为光纤通讯的奠基人之一。医学内视仪器的升级换代,海底光缆的全球架通,然而,这位“光纤之父?”迟迟没有迎来诺贝尔的桂冠。由于诺贝尔奖历来颁发给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似乎注定与投身应用物理研究,迅速改变人类生活的高锟无缘。
自传流露对家庭儿女的爱
今年诺贝尔奖首度颁发给应用物理研究成果,高锟无愧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委员会想到的第一人选。面对迟来的肯定,高锟感到惊喜和荣幸。然而,年初确诊患有轻度阿兹海默症(老人失智)的高锟,无法像杨振宁与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这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得奖人那样,在斯德哥尔摩的讲坛上畅言。他将由妻子在颁奖礼上代为致谢。
对于没有申请光纤技术的专利权,高锟曾说:“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高锟想说的话已经在他十年写就的自传《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中说了。
这本以英文撰写后翻译成中文的高锟自传共十五章,首章开篇即写他与夫人黄美芸相识相遇及后共结连理过程。除了披露留学生活和研究的点滴,高锟在笔下流露得更多的是对家庭儿女的爱。
高锟的儿女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在英国出生,正是高锟忙于准备第一篇光纤论文的紧张实验阶段。黄美芸回忆说,那时候两个孩子都很小,即使研究再忙,也会帮忙给孩子换洗衣服,推婴儿车散步。当时在英国的同辈华人朋友常常嘲笑带小孩做家务的高锟哪像个男人。
与妻刚庆祝 50周年金婚
不知不觉,黄美芸和这个会帮她洗菜的男人度过了50个寒暑。
今年定居硅谷的高锟每周三天,由工作人员接送到距离山景城家不远的耆英日间健康中心,参加那里的社交、娱乐和工作治疗活动。高锟出门前,黄美芸总是悉心为整理着装,嘱咐她要注意牙齿。对于妻子的唠叨,高锟很乖很听话地受用着。
今年9月恰值76岁高锟和75岁黄美芸结婚50周年纪念。高锟的儿女在旧金山一家高级法式餐馆为父母庆祝金婚。
高锟的儿子高明漳并没有继续“光纤之父”的科研研究,而是选择了母亲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职业。高明漳记得小时候在香港父亲曾带他去上中文学校,记得13岁时他随父母初到美国维珍尼亚州时,一家人也曾和所有移民一样经历过种种挫折和不适应。在他眼中,高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从来没有给我和妹妹压力,而是教我们做人,培养我们长大成人。”
如今,一双儿女分别在旧金山和硅谷辛尼维尔市成家立业。退休后的高锟夫妇,也是为了和子女儿孙亲近,才决定长住旧金山湾区,享受天伦。“他一直是个开心的人。”黄美芸说。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但开朗乐观直率的天性不变。
高锟 给你的永远是笑容
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的四、五天来,记者看到的高锟是一个喜欢打网球,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喜欢和人在一起,希望大家和他一起分享得奖快乐的老人。即使找不到语句表达,最茫然无措的时刻,高锟给你的也是笑容而不是沮丧,不让问话的人感到一丝局促。他是永远走在女士身后的绅士。
高锟夫妇已公开表示考虑将70万美元奖金中的一部分捐给香港圣雅各布福群会老人中心和美国阿兹海默症研究协会。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诸多的头衔、日本国际奖和天上的高锟星,早已宣告了世界对这位华裔科学家的认同。对于高锟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锦上添花,只是给华人心中的无冕之王补上了一次诺贝尔的加冕典礼。高锟甚至连发表获奖感言在全世界出头露脸的机会也交托给他的妻子。或许这正是高锟以他特别的方式感谢在他身后默默支持、相濡以沫五十年的妻子。诺贝尔奖没有给高锟带来大笔金钱,更不会助他当上部长,迎娶娇妻。名、利、权、色与高锟无关,一如既往,他是个普通的人,就像茫茫夜空中的高锟星,平凡而璀璨。(任薇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