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世界日报社长张汉声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华文媒体生存发展需要实现“在地化”:只有报道好华人在美国安身立命这块地方的当地新闻和资讯,让他们翻开报纸有所得,这样的报纸才能真正“不可代替”。 中新社发 魏晞 摄
中新社纽约九月三日电 题:《世界日报》的“三种语言”--专访纽约《世界日报》社长张汉升
中新社记者 魏晞
在美国的华文媒体中,《世界日报》已经成功立足三十余年。一份中文报纸,周旋于英文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介和不断流失的读报者之间,纽约《世界日报》社长张汉升直言有“很多甘苦”。
翻开每天厚重的一叠报,总能看到《世界日报》仔细拿捏“三种语言”:既要有美国时政经济资讯,说好“英语”;又要有台、港、澳和大陆两岸三地的家乡消息,说好“中文”;但更重要的是,还要会说“方言”,也就是张汉升在采访中一再提起的“在地化”(localization):只有报道好华人在美国安身立命这块地方的当地新闻和资讯,让他们翻开报纸有所得,这样的报纸才能真正“不可代替”。
“三种语言”中,后者最是投入不菲,仅纽约社区新闻就需要十几位记者来回奔忙,但张汉升最看重的也是后者:“近十年来,纽约的华人比过去人数翻了不止一倍,新移民和老侨们来自不同家乡,但不管他们来自两岸三地,生活、消费、教育、移民政策、福利政策,这些与华人读者最切身相关的当地新闻,就是华文读者共通的最大交集。”
“现在资讯越来越开放,读者取得新闻的管道越来越多元,报纸几百年来最主要扮演的功能慢慢被分化,因此平面媒体必须顺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走出自己另外一条路。”
确实,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加上美国进入经济危机,传统平面媒体环境每况愈下,就连《纽约时报》都需卖楼还债,《读者文摘》也濒临破产。但与许多美国主流报纸读者群不断流失相比,美国华文媒体的读者群却在不断扩大:因为来美国定居的华人越来越多。
张汉升说,正因为有不断加入的华人新移民,加上新闻中不断充实当地资讯,才令《世界日报》读者不降反增,在主流社会中声音也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许多美国政治人物都将《世界日报》视为接触华人选民的捷径。不久前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接受的第一家华文媒体专访,正是《世界日报》。“如果华文媒体被华人所接受,那么主流社会也会重视到这个媒体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华文媒体也就有了更多国际话语权”,张汉升说。
不过虽然信心满满,但张汉升和纽约《世界日报》现在还有难关要过。金融危机下,《世界日报》的广告收入也大受影响,过去满眼的汽车和房地产销售广告,现在几乎“全挂掉”。
“报业的问题在金融风波以前就存在了,这个行业面临整体困境。金融风波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张汉升承认,自《世界日报》度过开创期走上正轨之后,现在算是“最困难的时候”。
金融危机之下,《世界日报》也不得不开源节流:盘整人力资源,为印刷厂寻找业外印刷业务,“用更少的人把事情做好,把收入多元化,把资源运用的更充分”。张汉升认为,金融危机未必全是坏事,大环境不好时,管理者会考虑如何令内部变得更有效率,这对媒体的长远发展很有帮助。
“在这个时节,大家都需要勒紧裤带,希望经济能赶快好起来”,张汉升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