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华语字词规范利于文化传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加强华语字词规范利于文化传承
2009年06月16日 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刊登署名文章,指出应该有组织地规范语言文字与词汇语法,在造出新字、新词的同时,能够加以规范化。同时,学校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的发音、咬字、用词等方面是否出现偏差或谬误。文章认为,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新加坡本地的华文华语水平,还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华语文与文化的传承,并增加认同感。

  文章摘要如下:

  在一些巴士车站、地铁站、大专学府等的布告栏上能够普遍看到(新加坡)推广华语理事会为讲华语运动所制作的“华文谁怕谁”广告。中文字丰富多彩,也很有趣,像“囧”字,是人们少见的。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华文字与词的认识。

  所谓“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本地人所用的华语,有的参杂方言,有的参杂英语,使到我们的新词汇普遍增加。

  如“酷”字,本来的字没“个性爽朗”的意思,而音译英文的cool,此字就附带着表示“个性爽朗”的意思了。

  还有,有些词如“锁匙”,“看有”、“看没有”之类不规范的华语时而听闻。把“小的桶”或“漱口杯”在华语里说成福建话的“共”也是如此。

  再者,我发现一些年轻人很喜欢将“这样”说成“酱”。由于现代的手机能够用华文来发简讯,因此为了书写简讯的快捷,便将这两个字的音合起来,借“酱”来表示“这样”。

  离谱的是,有学生在作文里用这类“缩写字”。就算要精简化,也不可容许学生随便乱用文字啊!

  当然,本地的一些语言是没得用中文字来书写的。如“pomp pomp”表示冲凉,“shih shih”表示小解等,不仅是儿语,许多源自马来语、英语、方言的字词也没有规范的华文来记录,我们不能够随便找个借音字来取而代之。除非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字,如“酷”字,我们才能够在书写中运用此字。

  我觉得,(新加坡)本地应该有个机构,有组织地规范本地的语言文字与词汇语法。在造出新字、新词的同时,能够加以规范化。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华文华语的水平。

  另外,在学校,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的发音、咬字、用词等方面是否出现偏差或谬误。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听、说、读、写,但具体来说,应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在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中,才能深入了解中华语文与文化的传承,并增加认同感。(萧国荣)

编辑:董方】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