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1日发表署名文章,学生学习华文写错别字时常出现,表明学生没有牢固掌握汉字的形、音、义。文中说,错别字的出现,与汉字的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主观因素有关。文章指出,汉字教学有必要从小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汉字观念和汉字技能,使学生从拼音文字的形音联系逐步转成表意文字的形、音、义三结合,在注重汉字听说的同时,不忘注重汉字的读写。
文章摘录如下:
学生读写华文,时常都会出现错别字。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个中原因也许是因为错别字不太影响语言的表达。错别字看似小事一桩,其实不然。错别字的出现,说明学生并没有牢固地掌握一个字的形、音、义。
学生所写的错别字,以音同形近类最为常见。如“功课”写成“攻课”,“烦恼”写成“烦脑”。其次,是音同形异类的,如“难道”写成“难到”,“没收”写成“默收”;以及音近形异类的,如“应该”写成“因该”,“随时”写成“虽时”。相比之下,音异形近类的错别字出现的则较少。如“接待”写成“接侍”,“顺从”写成“须从”。错别字主要集中在同音字和近音字。而在读的方面,错别字主要是音异形近类的错别字。如“水浒传”读成“水许传”,“冶金”读成“治金”。
错别字的出现,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是因为汉字的同音字多。汉字的同音字确实很多,据中国学者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一文公布的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就有2292个。但如果把学生的错别字完全归咎于汉字的同音字多,那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我想,问题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语用习惯不无关系。本地的华族学生生活在语言文化环境特殊的社会里,从小接触英语,即便是以华语为家庭用语的学生,他们的文字观念或多或少倾向于拼音文字,更何况学生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以英语为家庭用语。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存在形音对应的规则。而汉语是表意文字,汉语词语的语音形式和字形则是不相匹配的。由于学生从小已形成一套使用符号来记录语音的文字观念和文字技能,使得他们对字音、字形特别敏感,所以在读写时便会不自觉地在已习惯的文字观念和技能下写出错别字。
错别字的出现,应该说是与汉字的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主观因素有关。而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潜在原因。
目前,本地的汉字教学采用字词句关联策略,即随语识字。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一个汉字的形、音、义,则是不容易的。毕竟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需要心理记忆,如果学生不知道与汉字相联系的意义,那么他们知道该字的语音机会也许就很小。可以这么说,学生学习汉字对字的确认所要求的记忆往往是他们潜在的困难。
有鉴于此,汉字教学有必要从小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汉字观念和汉字技能,使学生从拼音文字的形音联系逐步转成表意文字的形、音、义三结合,在注重汉字听说的同时,不忘注重汉字的读写。唯有这样,才能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减少教和学的困难,为学生掌握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刘志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