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发表署名文章称,把一些词语标准化,目的是让文字使用者有所遵从。但是,今天的“规范”也造成了以往沿用的许多词语“不规范”。文章指出汉字规范与不规范形成的两难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汉字简化进程,对中文走向国际也是一块绊脚石。文章呼吁,在对汉字规范进行探讨时,有必要广邀其他汉字圈地区像港台日韩、越南新马专家参与,毕竟中文不再是汉语国家的专属。
文章摘录如下:
繁简体汉字,原本是你过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并行不悖,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汉字圈世界频密接触,以及更要命的网络资讯,繁简体字激出火花。
本地老华校生写文章时,一不小心就会输入繁体字。要避免此事发生,最好用简体国标码(GB code),不是规范的简体字就打不出来。
不过在选字的当儿,有时候也够乱的:好像、好象;想像、想象;影像、影象;渡假、度假;成份、成分;恐怖份子、恐怖分子……哪个是规范简体字,恐怕连华文老师也混淆,也难怪有些学生要视华文为畏途。
“规范化”其实是把双刃剑,现在把一些词语标准化,规范、统一,目的是让文字使用者有所遵从。但是,今天的“规范”也造成了以往沿用的许多词语“不规范”。
比如《联合早报》编辑常遇到投来的文稿中把像不像的“像”字写成“象”,要把它纠正过来。其实这些文稿不是写错字,而是汉字简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长的时期的规范,是把“像”字去掉“企人旁”,只保留了“象”字。
文稿作者学习简体中文的时候,“像”字是不存在的,只有“象”字是规范。当年的因造成了今天的果,变成要大费周章加以纠正。
《早报中国》4月10日报道,中国社科院将公布新规范汉字,看到这则消息,我想新一轮的混淆又来了。尤其在网上,谁管得着?别忘了网络现在是重要的传播渠道。
许多规范让人搞不清
报道举出“干”字为例。“干”原是个独立的字,比方干涉、相干,而幹和乾是另两个独立的繁体字。但到了如今,原本的“干”、“幹”和“乾”,都以一个“干”字取代。
干细胞如用繁体写,就是幹细胞(stem cell),简体字的“干”这里念gan第四声。如念gan第一声,干细胞就成了dry cell。
看看以下例子:雙双、戲戏、僅仅、對对、勸劝、觀观、難难、鷄鸡。前面是繁体字的原字,后面是简体。有没有发现,简体里面的“又”(即打叉叉),代表着“隹”、“堇”、“奚”等?像是扑克牌里的通用小丑牌,凡是简不了的符号,就用“又”替代,感觉上没什么逻辑。
糊口其实是不规范的,正确的应是餬口,但是字库里没有餬的简化字。食字边已简化成饣,忽然出现个餬似乎有点突兀。
有部电影叫《明日之后》,起先还以为是明天的皇后,及至看到英文片名“Day After Tomorrow”(即后天),才知道误会了。
当然,汉字简化有其必要,有其优点。像壽、龜、蠅简化成寿、龟、蝇就非常可取,繁体字打印起来,字级小往往笔画乱成一团。
然则,汉字演化,几千年来有整体性,牵一发动全身。因此,简化汉字草率不得,真要考虑周详,发布后用开去便很难纠正了。有时当局既有规范,而用者也自有选择,如“成分”是规范,但中成药盒子上大都写“成份”。
还有“划一划、画一画、划一画、画一划、三画警员、三划警员”,虽然都有规范,但至今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无怪乎一些媒体不理会中国语委的那一套,比方一律以“成份”、“渡过”为规范。
应让汉字圈提问与释疑
汉字规范与不规范形成的两难局面,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汉字简化进程。再加上日韩创造自家的简体字,促成了一字多体的局面。而中国开发的中文软件包括了繁体字和日本韩国汉字,也使得繁简体字有了包容性。
随着中国的兴起,华语文使用日广,它像英文一般,不再是英语国家的专属。因此,中国社科院或语委在作出探讨时,有必要广邀其他汉字圈地区像港台日韩、越南新马专家参与。
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将成果发布在上头以供参照,也应设立讨论区或提问区释疑。
但望新规范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文的误点,否则的话,对中文走向国际化将是个绊脚石。(高极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