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以此为肇始,当代留学大潮走过了30个年头,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其中,投身教育事业的留学回国人员,负笈海外,学成归来,架构起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桥梁。
带动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不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与世界的交流。留学回国人员带来的世界前沿学科建设和科研立项,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如是说。
对此,75岁高龄的余秉楠教授有切身的感受。
余秉楠是新中国成立后即走出国门的老留学生,有人称他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教育的拓荒者。
1956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艺术大学学习工艺美术,主攻方向为书籍设计,国外教育给了余秉楠强烈的震撼。国内现实主义风格的熏陶让他对国外艺术家们浪漫而夸张的创作无法理解。6年的学习,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创作理念更为丰富多元。回国发展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梦想让他激情澎湃。
1978年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讲话,让他欣喜。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像20年前的自己一样,走出国门,这无疑对国内的书籍设计事业大有裨益。
“我送出去的学生都回来了,他们也都在为书籍设计的事业积极努力着。”这让余秉楠的希望之光越来越亮。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他依然奔走在书籍设计教育宣传与推广的道路上,出书、做报告、邀请国际友人来华讲学……他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建设起完整独立的书籍设计教育体系,并逐步赶上世界同等学科的教育水平。
很多新兴学科能够快速发展起来,都离不开像余秉楠这样的留学回国人员的倡导和努力,这其中不乏通信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等学科和相关专业领域。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油助力
余璐选择了和父亲余秉楠同一所学校留学,只是时间相隔了整整42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教育突飞猛进,与父亲走出国门时相比,无论是专业基础还是学术视野,余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让她措手不及。第一次作业,布置展览,她追着老师要尺寸、规格、要求等等,老师摇摇头,告诉她没有任何限定,完全自由发挥,她一下子懵了。
此后的学习,对余璐来说可谓是一场教育理念的转换。“国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放任学生玩耍打闹,而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项贤明解释,“一般情况下,国内的教育是老师告诉学生怎样做是规范的,而国外多是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推导、去认知,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告知。留学回国人员把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国内,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推广,这对建构我们在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关专家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一些高校引进大量的留学回国人员,他们通过引进世界著名学府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加速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
信息交流的“民间大使”
项贤明长期致力于中外高等教育研究,他呼吁中国教育要与世界教育接轨,除了与国外互派留学生,还要培养一批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在他看来,所谓“国际化”就是要具备国际视野、多元化思维,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国际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出国留学人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应该成为国内、国外之间信息交流的“民间大使”。
项贤明告诉笔者,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对国外的科研水平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们回国工作后很多人仍然保持着与国外的联系,在国际教育、科技、经济合作网络中处于一种桥梁的地位,能作为网络的结点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这是留学人员的优势,同时使他们能够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承担起重要的作用。(成艳娇)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