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日电 据《澳洲新快报》报道,悉尼市维多利亚公园楼花系列案耗时4年,第一单成功胜诉的案例终于在2月23日宣判。事主张先生称,“过去这几年不好过”;代理律师沈寒冰用“两把菜刀对付一支装甲师”来形容官司的“惨烈”;被这个楼花弄得倾家荡产的另一位买家伊琳女士也从此获得些许寄慰,认为终于“伸张了正义”。至此,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维多利亚公园楼花多是在2003年售出的,2年后,一群意识到上当受骗的买家开始聚集起来,分成几个小组四处寻求援助。
他们找了很多律师、找过警方、消费者协会、州政府、律师协会,以及房屋买卖协会等机构,也有华人议员出面协助斡旋。还有170多名业主曾经在新州议会大厦外集会游行,一度在社区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全澳各大地产纠纷案中,维多利亚公园楼花案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
在过去几年中,发生在悉尼strath-field、Rhodes、GlebePoint和墨尔本的楼花案早已让人见怪不怪;布里斯本各类不规范的买楼行为导致的纠纷可谓数以千计;澳人先前蜂拥前往新西兰投资学生公寓的浪潮,也让众多人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至于此案中存在误导买家嫌疑的所谓房价“几年翻一番”的说法,在楼市里实际上相当普遍,相信买过楼的人都深有体会。这也正如沈寒冰所言,案件被收入高等法院案例汇编後,整个地产界都会因此而震动。不过,可能会让很多人放下的一颗心重又悬起的是,被告方对判决不服,仍将上诉。
事主倍感欣慰:这三年苦和累都值得了
赢了官司的张先生在电话里止不住的兴奋。一口京腔的他如释重负,感慨良久,“这三年不好过啊”。他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张先生2003年购买了维多利亚公园的一套4层排屋,价格107万元。他说当初根本没想买,已经看好了另一套房,根本无力支付第二套。不过售楼的人告诉他,这个楼盘工程好,旁边会有写字楼,会建购物中心和政府投资的其他设施,出租回报率高,价格5年内就能翻一番。他被告知有十几套80多万的房子,卖出去价格就涨到了120多万。张先生坦言自己难免心动,加上什么费用都不用付,入伙时都应该无需再花钱。他最终签下了一纸合同,并分期支付了10。7万元的首付。
房子买了后,张先生有事没事都会开车从那里绕一圈,看看房子工程进展。渐渐地,他觉得不对劲了。房子底层应有的一间书房不翼而飞,旁边要建写字楼的那块地迟迟没有动静,以前承诺的屋后的公园景观,被一栋更高的大楼挡了个严严实实。2005年,张先生第一次找到沈律师,听着后者一一指出合同条款中的陷阱后,他感觉自己“整个受骗了”。一年后,当他将案件委托给沈寒冰正式代理时,这场官司更大程度上是被迫要打,否则一旦被反诉,损失将更大。张先生坦言,那时候对这场官司是毫无把握的。
“这三年不好过啊”。张先生在一家餐厅做厨师,女友刘女士做侍应生。在官司的高压下,两人忧心忡忡,只有埋头拼命工作。张先生感慨称,还好两人都在餐馆里工作,省下的这笔伙食费对他们而言都不无重要。
张先生和女友直到23日拿到判决书前,脑子里一直一片空白,心里忐忑不安。当沈律师回头伸大拇指时,张的女友当场就在法庭里忍泪不禁,三年的辛苦和压抑在这一时刻终於得到宣泄。张先生出得庭来,立刻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告知这一喜讯。他说,不管过去多苦多累,“现在认为都值得了”。
经历了这一场刻骨铭心的波折,张先生希望给买楼者一点忠告。“买楼前找个好律师看合同,不要贪小便宜误了大事”。他也知道对方将再上诉一事,不过他此刻信心满满,“交给沈律师就好了”。话说回来,官司打到这份上,他也早已没了退路。
伊琳:倾家荡产如噩梦难醒
伊琳是众多当初购买维多利亚公园楼花的买家中,笔者见过最敢说敢言的一位。她说自己早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损失,而今次案件的胜诉也让她觉得欣慰和大快人心。伊琳说,为了一块楼花,她和家人的境遇已经不能仅仅用“倾家荡产”来形容。
伊琳也是在2003年,购买了该楼花中一套价值58万元的跃层单元。她直言当初是一位“朋友”介绍去买的,後来才发现,该楼花赫然采用了帮带直销的销售方式。据这位朋友介绍,该楼花“3年不用付一分钱”,旁边会有写字楼、购物中心、泳池、图书馆等设施,价格5年内翻一番等,甚至都不用付银行担保金和律师费。伊琳马上被要求付1000元定金,被各类“优惠”灌得头昏脑胀的她当场就付了。她说自己当时身体不好,又没有工作收入,就这样,担保金也批下来了。
发现上当受骗已经是2005年,伊琳和其他业主们四处奔走,后来找了位西人律师打官司。花了一万多律师费,开了一次庭后,伊琳发现再也无法背负经济压力,选择了放弃这个官司。她随后被发展商和保险公司反诉,最终宣布破产。
伊琳说,当初怎么也没想到破产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没有了信用度,她想开个手机账户都被拒了;银行里每一分存款,都必须向破产信托机构汇报来源,每张银行对账单都必须上交;护照被收走,她回国看年迈的老母亲都要递申请,还是因为被同情才有机会回了趟上海。对她的自尊心而言,这是难以弥补的伤害。
一波未平,丈夫解先生也被卷进来了。据解先生说,他曾劝解这位“朋友”和另一位买楼业主之间的矛盾,“朋友”被人报复砸了车,他也因此被怀疑参与其中而遭警方提起刑事控罪。从2007年11月直到今年1月底,解先生在法庭上被宣布无罪,方洗清自身清白。但对他而言,这段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再也难以抹去。这对夫妇称,一个破产,一个曾被刑事控罪,他们突然发觉,似乎已经失去了周围人的信任。他们说,这4年来一直“如同在做噩梦”,更可怕的是,这个梦似乎还将遥遥无期延续下去。伊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讲出她的经历,她说自己失去了一切,早已无所畏惧。这个系列案件的胜诉,对她而言是最大的寄慰。
马先生:“连孩子也不放过”
马先生并不是直接买房者之一,他十多岁的儿子当年卷入这场纠纷。最终和大多数人一样,马先生选择了庭外和解,他担心案子影响到儿子的前途。
小马当年花58万,买了一套2居室的单元。刚中学毕业的他原本只想买套便宜的小房子,但在朋友的介绍下得知这个楼盘的“种种优惠”,也就动了心。马先生最初听说买房“不用付钱”,是坚决反对儿子参与的,本能地感觉这其中有问题。不过小马最终还是执意要买,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谈起当初买房的经历,马先生在电话那头强调,“这纯粹是一个局”。
马先生了解一切真相并加入申诉者小组已经很晚了,那时候至少有近百人之多。不过因为发展商对这群人实施“分化瓦解”,最后大家并没有团结走到底。马先生考虑过借钱打官司,但为儿子的前途着想,他最终选择了庭外和解。东拼西凑借了一大笔债,付完10%的首付和楼市降价后的差价,他花钱买个安宁。他说当初像他一样庭外和解的人非常多,“知名知姓的就有十几人”,保守估计,总数至少在40人以上。奔波了几年,忙乎了一场,花了一大笔钱,马先生最后和儿子什么也没得到。
马先生说,整个事情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当受骗”,他称发展商和房屋代理的做法,“跟拦路抢劫一样,连孩子也不放过”。
律师:《马关条约》一直在签
在接手几宗个案之前,律师沈寒冰曾很仔细遍查澳洲历史上的类似个案和判决,竟无一胜诉的先例,令他颇有点失望。不过他仍然很渴望有机会打这场官司,希望挑战权威,还业主们一个公道。
沈寒冰说,曾经有一群人找到他,但他认为个人的案情和利益出发点都不一样,因此拒绝打集体官司。曾经有一个组长欲出卖全组的利益以求免去自己个人的律师费,也被他严辞拒绝。2006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咨询和接触后,张先生正式与沈寒冰签署了代理协议。在他前后,已有近30人递交了委托书。
沈寒冰毫不否认,称该案难度相当大,这主要是针对双方律师的资历和当事人的财力和势力而言,用他的话说,是“两把菜刀对付一支装甲师”。另外,再加上顾客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与澳洲的差异性,以及华人律师整体素质偏低导致这个群体缺乏信任度,他将这并列称为“三座大山”,横亘在官司面前。
在这3年多时间里,不少顾客纷纷流失,转为与被告庭外和解,坚持到最后的只剩寥寥数人。回头看这3年,沈寒冰称“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一直在签”。
从2005年至去年5月,这个楼花系列案子一直处于“黑暗期”,所有上诉全部败诉,无一幸免,直到沈寒冰手头第一个个案成功胜诉,发展商被判支付逾8万元及诉讼费。虽然发展商随后宣布破产,但沈寒冰说,这也为他和当事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沈寒冰还记得宣判时,法官念出判词的第一句话时,他已知道胜券在握,回头向张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从最初被所有人包括同行都嘲笑为“疯子”,到最后成功赢得官司,沈寒冰说其实没有诀窍,秘诀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
据悉,被告不满判决结果,仍将再度上诉。沈寒冰表示会慎重以对。对他而言,从接受这个案子开始,自始至终认为赢面在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