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朱元璋最恨日本人

2011年11月17日 15:21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明朝抗倭的故事,得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开国皇帝就是有气派,直接派使者下国书到日本,喝令“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

  结果,使者被砍了脑袋,回书桀骜不驯,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屡次被小邦日本羞辱,却不敢天子一怒发兵征讨。而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时,一封署名“日本国王臣源”的国书突然从日本送来。从横眉冷对到点头哈腰,日本为什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1. 朱元璋最恨日本人

  《明诗综》里录有日本使者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一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诗中的大明皇帝不是别人,正是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史载,看了此诗后,“帝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

  这首诗为什么触了朱元璋的龙颜?且看看朱元璋自己写的一首诗就明白了——别奇怪,朱元璋虽然是三代贫农出身,但一生好学,写过不少诗。大致来说,词句欠工,却不乏粗豪之气。朱元璋写的是首乐府,诗名《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

  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原来如此。在朱元璋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难怪日本使者“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的自我赞美诗,会招来他的严重反感。

  当然,这可不是朱诗人的同行相轻,朱元璋鄙视日本由来已久。

  但凡一个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宣告:元朝已经完蛋了,现在中国是老朱的大明王朝了,你们赶紧奉大明为“正朔”来朝吧。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都很顺从,立刻遣使赴明称臣朝贺,惟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

  日本当时正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乱着呢。源氏后代足利尊氏发动政变,灭了镰仓幕府,赶走了后醍醐天皇,拥立了一个傀儡光明天皇,尊氏则被封征夷大将军,建立了室町幕府,史称北朝。后醍醐天皇逃到京都南部的吉野山,另立朝廷,史称南朝。一南一北,两个天皇,都称自己是正统,对方是“伪朝”——自己的朝代更替还没搞定,哪里有空顾及祝贺邻国?

  令朱元璋更为恼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来朝称臣,而且“乘中国未定,寇掠沿海”。同时,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明珍等残部多逃亡海上,占据岛屿,勾引倭寇出没海上掳掠财货,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

  苦于倭寇的骚扰不断,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派杨载出使日本,带去了一封国书:“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联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这封国书写得异常霸道——如果不称臣,不取缔倭寇,就要出兵“直抵其国,缚其王”。

  收到国书的并不是朱元璋想象中的日本国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向以作风泼辣、作战英勇著称。南北两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筑后川之战中,怀良亲王亲自上阵督战,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胜。

  皇子身份加上骄傲性格,怀良亲王看到这封老子训儿子口气般的国书,自然怒火中烧,当场喝令斩杀了使者中的5人,把杨载等两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

  怀良亲王和当年的北条时宗一样,用血淋淋的人头向大陆做出了回答。

  2. 你无礼,我不征

  朱元璋听到使者被斩时的怒火,不亚于当年的忽必烈。那么,要不要派兵“直抵其国,缚其王”呢?思前想后,朱元璋忍了。

  又过了若干年,日本终于来使者了,但都是借朝贡之名做生意的,上表称臣的还是没有。朱元璋从他们口中,得知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大为失望。于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遣使送国书给“日本国王”,依然以开战相威胁:

  “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如吴大帝,晋慕容瘣、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

  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同样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而没有到达北朝。当时北朝大兵压境,南朝节节败退,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敢斩使,只是回了一封绵里藏针的国书: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文章,论武有孙武韬略之兵法。又脚下选股陈梢,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 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节选)

  这封国书在中日历史上很有名。虽然怀良亲王自称“臣”,但言辞犀利,强直豪壮,“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的豪言,实在是才子手笔。

  堂堂天朝之主,却受到夷狄小邦如此奚落,“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话说,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都被朱元璋赶回漠北牧羊,日本如此无礼,朱元璋为什么不兴兵征讨?

  天下初定,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然深知休养生息的重要,从政治上考虑,他自然不愿再起干戈。从军事上考虑,北方的蒙古残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虽然不臣,但远在大洋深处,劳师远征,胜败难料,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当然,如果朱元璋能预知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后世屡遭倭寇侵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出动百战之师,不惜一切为子孙拔掉这根荆棘。

  既然不主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御了。朱元璋先是发布禁海令,“诸番国使臣、客旅不通。”又让已经告老还乡的元戎汤和重新出山,负责海路防倭,汤和一口气在浙江、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修筑了59个卫所,驻了三十万大军警卫。

  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忍下了恶气,不过“怒日本特甚”,从此对日本使者一概乱棍打出,朝贡也一概拒绝接受,宁愿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同时,朱元璋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动挑衅,不许征伐。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王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