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9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新加坡本地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开创了收视热潮,带给了很多中国人一段美好的回忆。在新中建交前后的年代,对新加坡还不是很了解的中国人,都是通过电视剧来感受新加坡。来到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特别是30左右到40岁的人,他们最曼妙的年少和青春正是在这些电视剧的陪伴中度过。本文作者近日访问了五位新移民,看他们对本地电视剧如数家珍……
思绪分开河水,激起微波,我们就这样优雅的在影像的记忆中穿行。
与其说是我在采访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将我带入共同回忆的柔波中,水晕散开,记忆清晰。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这样的 一首歌相信已悄然地唤醒很多人的记忆。
当年的中国新移民可能并不了解新加坡 ,也总喜欢将新加坡和港台牵扯在一起。但时至今日,当提及《雾锁南洋》、《调色板》、《人在旅途》、《出人头地》、《法网情天》、《窈窕淑女》、《莲花争霸》、《天涯同命鸟》…… 这些电视剧的时候,他们便如数家珍,甚至可以哼唱起主题曲,还会热情满满的告诉你,李南星当时真的很帅,虽然现在发胖了,可还是很喜欢他。
安凤云(43岁):窥新剧而知岛国
原籍北京,43岁的安凤云是本地的一名中学教师。她1994年来新加坡,现在是新加坡公民。
“那曾经是新加坡电视剧在中国的黄金年代,”她回味起新剧的辉煌时滔滔不绝。85年的时候她还是个普通的中学住校生,因为条件限制只能偶尔看到电视,《雾锁南洋》就是她接触到的第一部新加坡电视剧。“那时候同学们都很喜欢,可惜因为住校没有机会看到全部。”1990年播放的由陈之财和陈莉萍主演的《烈焰焚情》才是她首次看完全部的新加坡电视剧,那年刚刚上大学的她和所有的同年龄的人一样,对新加坡的电视剧有着浓厚的兴趣,“椰子树的热带风情,时尚的穿着和干净的城市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还记得那时候的陈之财和陈莉萍,真的是又年轻又漂亮。”
1993年安凤云在北京参加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招聘面试,并在一年后正式加入新加坡华文教师的队伍,在这一整年里,为了在中国尚未完全开放的环境下更好的了解新加坡,她非常有意识的去观看新加坡的电视剧,“看电视剧对新加坡的了解就是城市特别干净又现代,居民都文质彬彬有修养。我的父母看了之后就觉得很放心。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气候,还记得有部电视剧里,一边出着太阳,一边就下起雨来了,这对我们北方人来说很新鲜,那时候才知道有太阳雨呢。”说到这里她自己也笑了起来。的确,当她来到新加坡之后,事实也是如此,漂亮的城市,礼让的民众和突然下起的太阳雨,这一切都熟悉又陌生,让一个外国人,宁把他乡做故乡了。
庞春士(42岁):迷失在懵懂片段
庞春士来新加坡15年了,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这位豪爽的东北大汉,只听嗓音都充满了豪迈 。性格大大咧咧的庞春士从《雾锁南洋》看到《窈窕淑女》,再到《法网情天》,让他第一次见识了木制结构的法庭和律师的发套。这些93年之前的新剧给他留下的多是懵懵懂懂的影像片段。“我喜欢看,但太像了,会混淆”,说到新加坡电视剧和港台片,他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中国人一样, 常常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起初总是觉得剧中的建筑和香港很相似,一看到就认定是港台风格了。事实上的确也有很多港台元素,包括题材和主题曲的引进。”
身在长春的庞春士觉得新加坡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新鲜到很模糊,年轻的他也从未多想。此后中国加强了对新加坡的宣传,庞春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了新加坡电视剧,“先知道李光耀,后知道新加坡。再联系到之前看过的新加坡的电视剧的点点滴滴,整个新加坡的影像就在我心里形成了,觉得有机会应该去看看。”
带着对新加坡的影像记忆,他只身来到岛国,新加坡没有让他失望,“我看到了差别,差别在于比电视里更好。”看到在这里安居乐业的他,谁能想象20年前他还以为新加坡电视剧是港台片呢。
王慧永(38岁):小小的文化震荡
王慧永2004年来新加坡,现为兼职老师。她教本地的小朋友画国画,自己也像个大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和她聊到新加坡电视剧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我想还没人能一口气报出十多部电视剧名吧 ,顺便还说出每部戏的主角,这可是个道地的新剧迷了。
《莲花争霸》是新加坡1994年摄制的电视剧作品,由李南星、朱乐玲等主演,也是新加坡电视剧中最经典的武侠剧集。最让王慧永难忘的是古装扮相俊朗的李南星饰演的沈冲,塔琳托娅扮演的狡诈诡异的白玉川……当然,更加忘不了的还有罗文演唱过的那首主题歌——《江湖路》“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
“知道吗,当时我就琢磨为什么新加坡的古装片衣服穿得很奇怪,和港台可不同,总是薄薄的,有很多纱质的衣服。来这里我就明白了,原来是这里真的太热了。” 文化艺术真的是一个国家的窗口,一部热带岛国的武侠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年轻心灵里留下一个小小问号,要到十年后才能解答。中国在多年无神论的洗礼下,觉得很多神鬼的东西都是迷信。当看到剧中小蝶灵魂出窍,王慧永和朋友都忍俊不禁了,“在那时看来,这不是迷信宣传吗?来到新加坡发现南洋文化其实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到新加坡后,慧永终于看到李南星,尽管发胖的李南星让她有点失望。来新后仍旧热爱新剧的她,最力挺的是李国煌,可是在听完李国煌骄傲的得奖感言后,慧永说:“不喜欢他了,太骄傲……”
李卓瑞(30岁)、吴宪(28岁):断层让记忆淡出
李卓瑞和吴宪分别来自武汉和北京,他们同样在新加坡3年,一位是营销人员,一位是国大的在读博士。他们是受访者中最年轻的两位,也带来了最多的惊喜。
通常会认为35岁以上的人才对新加坡剧有体验和感受。在中国引进新加坡电视剧初期,这两位还只是小学生吧,可就是那样一份孩童的记忆却留下深刻的体会,他们侃侃而谈新剧的起落浮沉。
小时候的李卓瑞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一起观看新剧,“我特别喜欢树木,电视剧里看到很多热带植物,在小孩的眼里,这个城市很特别。”吴宪也有相似的经历,因为抢不到电视遥控器而被逼跟着兄长一起看新剧,仍萦绕脑海的是对新剧声音的记忆,“演员说话的声音很不同,歌曲的旋律很好听,现在还常常上网翻找些老歌来听。”
在他们的中学时代,新剧在中国大陆势如破竹般的旋风效应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港台片压倒性的流行。“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十几年,新加坡在那个时期没有好的电视剧进入中国,大家对新剧的热情也就消减了,相比我小时候的情形反差很大。”李卓瑞认为新剧没有把握机会,错失市场 。吴宪却认为是中国的开放和市场竞争,“太多其他选择了吧,观众的期待也不同了。”两人都认为新加坡对演员的宣传不够,“要知道观众很多时候是冲着明星来的,香港这方面就比较成功。”吴宪还会在卡拉OK唱“别让情两难”, 但没有明星的吸引,中国人对新剧的爱好就变成一件很小众的事情了。
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新加坡,却同样在这里再度爱上新加坡电视剧,《双子星》、《小娘惹》都是他们的最爱,“没有时间,否则可以多看一些本地的电视剧。本地电视剧的困境,多少也是因为大家太忙没有时间支持。”
尽管新加坡电视剧淡出了中国电视荧幕,却仍拥有许许多多新移民的难舍情结和中国观众的怀念。百度网上有百名成员的新加坡电视剧吧,宣告的是新剧在中国曾经至高无上的时代。那时候在晚上8点的黄金档等看“下一集”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中国新移民眼中 新加坡电视剧路在何方
90年代中期至今,即使是在大陆热播的大制作《小娘惹》,也不可与当年新剧的盛况同日而语。是什么让新剧在中国从巅峰滑落,是市场和观念,是品质,也是运气……新剧可以发展得更好吗?听听心怀新剧情结的新移民怎么说。
安凤云:新鲜感的消失影响了新加坡电视剧的中国观众群,新剧的人物的表现方式有点夸张,可以多些含蓄细腻的内心表现,会更有味道。
庞春士:前期剧本的创作很重要,从本地挖掘深刻有文化沉淀的东西才能长久。如果拍那些与港台片相似的题材,恐怕很难超越。
李卓瑞:电视剧情如果再紧凑一些会更吸引人,还应该花成本塑造更多有号召力的明星。
吴宪:新加坡电视剧有它的独特性,但也有文化底蕴的缺失和制作成本的问题。或许合拍片是个很好的途径。(钟华)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海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