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1日电 又是一年中秋至,每逢佳节倍思亲。象征着团圆的中秋节,每年都会让无数远渡重洋、身居海外的华人饱受思乡之苦。如今,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纷纷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欢庆佳节,提醒当地华人勿忘中秋的同时,随着加入庆祝的当地政要、民众的增多,亦把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日趋推向主流。
庆祝形式推陈出新 海外华人迎中秋注重文化内涵
猜灯谜绘灯笼、放风筝燃烟火、举办街会、歌咏比赛……连日来身居各国的华侨华人纷纷举办各种活动喜迎中秋,展示多姿多彩的华夏文化,表达思乡的情怀。
12日晚,新加坡的“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格外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由当地华人社团组织的“2010年牛车水中秋节亮灯仪式与开幕礼”当晚举行,意味着新加坡为期一个月的华人庆中秋活动拉开序幕。共有600多人参与当晚各种演出,不仅有当地华人特色的歌舞,而且还演出了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歌舞;还特邀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舞蹈演员表演。穿插在节目中的中华武术表演及新加坡华人最喜爱的舞狮表演使晚会不断掀起高潮。
在加拿大,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加千里共婵娟”贺中秋活动,18日举行,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主席张明达医生和会长黄林慧龄表示,中秋节具教育意义和神话故事,透过吃月饼和点灯笼,可教导孩子认识正义的事,因此大会特别安排了多项丰富节目,绘画灯笼图案,猜灯谜等,让出席的大人小孩都能参加。
纽约地区华人社团庆中秋活动相继登场,由法拉盛发展中心举办的“2010年度中秋节游行”18日举行。今年的活动延续了往年的传统特色,包括加勒比海歌舞、舞龙舞狮表演、少林功夫、风筝放飞以及烟火表演等,吸引近千名不同族裔民众驻足观看。“第八届中秋文艺节暨儿童花灯节”19日在华埠罗斯福公园运动场登场。主办单位繁荣华埠总会准备了多项精彩的文娱表演、抽奖、赠饮和送灯笼,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民众参加。
此外,日本、刚果(布)、新西兰、津巴布韦、阿根廷、马来西亚、秘鲁……各地华侨华人亦通过各种方式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纵观这些活动不难发现,形式推陈出新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内涵。远在秘鲁的华人吟起“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对家乡和亲人更添一份深深的思念。马来西亚一名华裔工人有感中秋节气氛淡薄,特在车里挂上6个纸灯笼,并开车到各花园住宅区,借此提醒华裔中秋节即将到来。同在大马,华裔操刀全球首创呈献皮影戏演绎中秋典故。
获各国政要民众关注 推动中国节庆文化融入主流
日趋融入各国主流的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在异域他乡欢庆祖(籍)国传统佳节中秋时,虽不如春节那样引来众多政要致贺,但亦引发各国民众的关注和一些政要的参与。
12日晚,新加坡华人社团组织的“2010年牛车水中秋节亮灯仪式与开幕礼”就吸引了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纳丹亲自上台启动亮灯仪式,使整个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一年一度的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印城中国节日前于市区军人公园举办,市长巴勒德(Greg Ballard)偕夫人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出席。入夜后,大会安排了提灯赏月游行,提前欢庆中秋。同在美国,洛杉矶西柯汶纳市的华裔社区每年中秋都要在当地举办“中美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当地各族裔居民与华侨华人共同欢度中秋佳节的文化平台,当地政府还在城市主要街道上悬挂庆祝中秋的大型横幅,在高速公路的电子看板上播放活动的宣传广告。
中秋节前夕,奥地利维也纳常务副市长米歇尔•路德维格博士(Dr.Michael Ludwig),在市政府亲切会见了华人代表,祝愿旅奥华人中秋节快乐,在维也纳生活工作愉快。这是维也纳市政府在市政大厅招待维也纳各国移民代表后,特别安排的一次会见华人活动。路德维格博士在讲话中首先代表维也纳州长霍尔普博士(Dr.Michael Häupl)欢迎华人代表来市政厅做客。他高度赞扬了生活和工作在维也纳的华人本着勤劳、智慧和遵纪守法,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维也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政要重视参与的同时,普通民众也成为各种华人庆中秋活动中的座上宾。加拿大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的“中加千里共婵娟”贺中秋活动,除吸引众多华裔家庭参加外,更有不少领养了中国孩子的西人,带同“子女”前来,好让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亦能认识自己中国的节日,认识自己中国的根。
17日,由马来西亚旅游部主办、逾百个华团及非政府组织联办的“一个马来西亚华团庆中秋晚会”,吸引超过2万名民众共襄盛举,三大种族人民齐聚吉隆坡中央艺术坊欢庆中秋节。
旅游部是连续第二年在吉隆坡市区举办大型中秋晚会,参与者中更不乏外国游客。旅游部长黄燕燕于当晚为中秋晚会主持开幕,她在会上致词说,该部已将中秋节列为部门的常年庆典,政府每年拨出25万令吉筹办中秋盛会。她说:“去年从全球各地到访大马的游客高达2365万人次,或相等于每周有10亿令吉的旅游收入,让各行各业受惠,在多元文化庆典衬托下,大马成为真正的‘亚洲魅力所在’,中秋节也是大马的魅力之一。”(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陆春艳】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