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故事:中国女子远嫁英伦独饮“家暴苦酒”(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人故事:中国女子远嫁英伦独饮“家暴苦酒”(3)

2010年09月12日 08: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沉默的羔羊”逆来顺受无益维权

  记者从华人资料与咨询中心处了解到,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华人妇女都选择了保持沉默,错过了寻求帮助的最佳时机。

  该中心“妇女支持项目”(Women Support Project)的社工曾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都是等到要做“最后决定”时才来中心咨询。

  “许多华人妇女遭遇家庭暴力都选择沉默,这里有文化的原因,”她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名65岁的华人妇女到中心咨询,她忍受了丈夫三十年的“家庭暴力”,包括精神上、金钱上的暴力还有性虐待。“但是她就保持‘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所以妇女本身是否有‘家庭暴力’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曾小姐介绍说。

  据记者了解,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婚龄长短不一,但是受害人的年龄多集中在30到45岁之间。暴力不仅仅局限在夫妻之间,也有婆媳之间,还有看护者与残疾人家庭成员之间、同性伴侣之间。

  施暴人对亲密家人采取暴力有多种原因,外遇、童年不良经历或是酒精、毒品、赌博等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福音戒赌会的社工Peter告诉记者:“我们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但是说赌博是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也不对。我认为采取暴力的那一方首先自身有问题,比如心理问题或者精神上有暴力倾向,赌博只不过是把这激发了出来。可能老婆说了几句,他们就马上动手。”

  据“妇女援助”(Women’s Aid)的调查,在少数族裔社区,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的解决往往掺杂了更多的文化与宗教因素,如强迫婚姻、等级观念、宗教规定等,而且这些社区的女性大部分与主流社会的生活脱节,有时候她们选择离开施暴者要面对更多自己社区的道德压力,这让她们在面临问题时更为无助,也更为沉默。

  遭遇“家庭暴力”怎么办?

  目前在英国的法律体系里,“家庭暴力”并非单列出来的罪名,但是一些“家庭暴力”能够导致犯罪,如身体伤害、伤残、窒息、强奸、恐吓威胁、骚扰、跟踪等。情感和心理上的虐待没有被定义成犯罪,但是这些也会对受害人以及孩子造成身心伤害。

  在英国,针对家庭暴力的民事法律解决途径包括法庭禁令,阻止施暴人骚扰受害者及其孩子,或者不让其靠近受害人的住处。施暴人还有可能触犯刑律,例如受害人申请到法庭的免骚扰令,但是施暴人依然找上门来骚扰,这时候按法律规定,他已经“犯法”了,受害人可以报警,警察将根据免骚扰令将施暴人拘捕。

  罗小姐介绍说:“廖女士的案例十分典型,她的丈夫事后发现了她的行踪,就找上门来‘骚扰’——她如果知道可以通过法律途径阻止‘骚扰’,也许今日就不至于这样流落街头。现在她确实是有找我们中心帮助,但是她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我们也只能尽力而为。”

  那么华人在遭遇家庭暴力,都有哪些可以解决的途径呢?“在紧急情况下拨打999报警,这是最基本的,”曾小姐说。她还建议受害人向当地社区的社工或医生(GP)寻求帮助,“社区的医生本身就有义务保证居民的安全,而且医生出具的证明会对之后申请法律保护很有帮助。医生会保护受害人的身份不被泄露,所以这对那些担心身份问题的华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办法。”

  如果受害人因为害怕再次遭受家庭暴力而不能回家,可以向当地政府的住房机构申请临时住处,政府一般会在距离施暴人住处较远的社区选择临时居住点——住房费用视申请人的福利情况而定。要是受害人还是持有临时居民的签证类型,一些慈善机构可以提供类似的住所以及相关的救助服务——慈善机构有义务为英文不好的求助人寻找独立的口译服务。

  曾小姐另外还指出很多妇女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一般都会像廖女士那样选择出走,她提醒这样的华人妇女,注意保留身份资料和证件、孩子的出生证明、现金和银行卡等。“这样她们可以独自应对一些紧急情况,在找到组织寻求帮助的时候也能够有文件证明她和孩子的身份。”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