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911恐袭而改变 9年将届华人难属走出伤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人生因911恐袭而改变 9年将届华人难属走出伤痛

2010年09月10日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岑娇娴站在纽约华埠以其子曾(吉吉)命名的“ Zhe "Zack" Zeng Way”的路牌下,百感交集。(美国《世界周刊》/曾慧燕 摄)
    江淇少女时代的梦想,就是结婚那天,自己穿得美美的由爸爸牵着出来,但这个梦想已经永远不可能实现了。图为江淇婚礼当天由妈妈任广舜和哥哥江源牵着走上红地毯。(美国《世界周刊》/任广舜 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9月10日电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事件,转眼九周年将届,这场世纪灾难深深地烙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在九一一九周年前夕,该刊访问两位华裔罹难者的遗属,他们的人生因九一一改变,但勇敢走出伤痛,化大恸为大爱。死难者江淮弟弟终于走出丧兄之痛,重返工作岗位;为纪念舍己救人的华裔英雄曾喆在纽约华埠设立的路牌,也一样永久矗立,活在人心。

  ●斯人已逝情何堪 梦中哭醒泪满襟

  九一一华裔罹难者江淮与他的弟弟、纽约华人小区知名广播人、主持人江汉,兄弟俩的名字是父亲起的,意谓“淮河汉水情”,寄托了父亲对故土深深的思念。

  2001年9月11日上午8时45分,发生举世震惊的九一一事件。两架飞机遭恐怖分子劫持,撞上纽约市世贸大厦,导致北楼第96层至103层楼瞬间起火燃烧。江淮正在第95楼上班,当天早晨8时左右,曾有朋友接到他发出的电子邮件,8时30分,他在电话中与一位基督徒交谈约10分钟,放下电话不久,江淮不幸罹难。

  江汉与哥哥手足情深,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精神险些崩溃,把自己封闭起来,长达八个多月无法在电台主持节目。在九周年来临前夕,他在接受世界周刊专访时强调,这是自九一一事件发生以来,他首次正式接受媒体访问,他并郑重澄清,他没有像外界传闻那样“患了忧郁症”。他说:“由于当时我极其伤痛,所以我躲起来,也没接受任何采访,造成外界以为我得了忧郁症。其实我是在我哥哥走之前,有一阵子因太多活动,太累,情绪有些低落,实在离忧郁症还差很远。哥哥走后,由于我身上责任重大,根本没时间忧郁,所以不能说‘走出忧郁’,而是走出伤痛,这些年来别人都这么以为,我也没解释。”

  他说,他现在还未完全准备好,他计划九一一十周年时,将在电台为哥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纪念特辑节目,届时或许才能完全彻底释放自己,真正面对听众,接受哥哥罹难的事实。

  不过,今天的江汉,已经以全新面貌直面人生。虽然九一一之前,他已活跃华人小区,但现在他觉得人生应该有更高的境界,除了继续参与华人小区活动,他还投身慈善事业和注重基督徒的灵修及心灵辅导,关怀中国两岸留学生。他跟哥哥一样,做得一手好菜,周末假日,经常烧几个拿手好菜,慰劳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海外游子。他说,他觉得这样是在某一程度上接过哥哥的棒子,感觉上与哥哥更亲近。

  江汉忆述,九一一那天,大嫂任广舜因出差被“困”在加州飞不回来。回家后,才发现江淮当天上班前,还为她炖了一锅香喷喷的排骨,真是情何以堪。任广舜说,回纽约那份焦虑与震撼不足为外人道。多年来她一直有个梦魇,就是在梦中遍寻江淮不着那种“一直找不到他,他一直回不来”的惆怅,每每都是泪湿衣襟,从残梦中哭醒那种锥心之痛,只有从遽变中失去的人才会经历和体会,而在那样的伤痛中,全家人都是如此在同样的经历和彼此扶持中走过这九年。

  ●子欲孝而亲不在 一双儿女徒留遗憾

  江汉说,哥哥当年不遗余力照顾过许多中国留学生。1980年,江淮赴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Rutgers)大学留学,就在他简陋的学生宿舍中,开始了十人聚会。

  与江淮结褵24年的妻子任广舜,1984年获新泽西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硕士,一直从事半导体工作。江淮出事前家居新泽西州,因工作关系,目前任广舜已迁居纽约上州。江汉说,非常佩服大嫂既能干且坚强,其大儿子江源(John Chiang)在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毕业后,在华尔街任职金融交易员,两年前以28岁之龄,被华尔街金融杂志Trade Magazines选为30位30岁以下“Top 30 under 30”最有前途的风云人物。美国金融海啸后,该杂志对两年前的“30 大”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大浪淘沙后只有三人硕果仅存,江源是其中之一。

  江汉说,侄儿对他这个叔叔也非常孝顺。去年他生日,侄儿特地给他买了最贵的大都会棒球包厢入场券,他知道侄儿是将对父亲的思念和爱移情到他身上,令他非常感动,“他在我身上,看到他爸爸的影子”。

  江源最遗憾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父亲未能看到他的成功就已撒手尘寰。

  江淮的小女儿江淇,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考取了律师执照,现任职美国国务院。去年她嫁给同为律师的丈夫,在踏上红地毯时触景伤情,哭得梨花带雨,因为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就是结婚那天,自己穿得美美的由爸爸牵着出来,但这个梦想已经永远不可能实现了,因此她选择一个小型的婚礼,由妈妈和哥哥牵着走出来,虽然一路走一路哭,但她相信这份属于她与爸爸的盟约,在父女之间是永远存在的。

  ●淮河汉水情绵绵 雁行折翼恨悠悠

  1949年11月19日出生的江淮,罹难时将满52岁。江汉与哥哥手足情深,一向视哥哥为可以依靠的肩膀,一旦哥哥罹难,他深切感受到雁行折翼之痛,他的心似乎一下被掏空了。但无论在老父或大嫂及侄儿女面前,江汉都要强作坚定,强忍悲痛,实在他内心比任何人都要难过悲伤。

  大恸的江汉过了很久都无法接受事实,令他最“疯狂”的一次,是九一一半年多后接到检察官的电话,告说江淮的遗体找到了,并说差不多是所有罹难者遗体中最完整的一位─找到他的上半身。那一刻,江汉痛切心肺,挂掉电话后拼命嚎啕大哭,他形容:“哭得屋顶都几乎塌了”。

  事隔多年,他才能冷静地叙述当日发生的事情。他说,当时他的心痛到不得了,因为哥哥罹难地点是世贸北楼95楼,他宁愿哥哥在飞机撞击北楼的一剎那就已失去知觉,(如此才能在毫无痛苦的情况下过世),但根据检察官告诉他的残酷事实,可以推测哥哥当时可能藏身某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死亡威胁才丧生,虽然他知道哥哥不会恐惧死亡,但仍无法接受事实,积压多时的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他就像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哭得天昏地暗。这样大哭了一场,心里反而舒服多了,多时积郁一扫而光。江汉是闻名华人小区的广播人、司仪,但只是义务兼职,他的正职是计算机工程师。在长达八个多月的时间里,江汉一度无法面对自己和公众,拒绝接受亲友和他的粉丝们的安慰,迟迟走不出伤痛。直到得知哥哥“下落”,大哭一场后才缓过来。他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人不能陷在悲情中走不出来,不能老是活在过去,要往前看,要有自己的生活,这样哥哥才会安心和放心。

  更令江汉想不到的是,经过八个多月的潜沉,当他决定再次面对听众时,侨声广播电台预告:因九一一事件恸失兄长的“天涯共此时”节目主持人江汉,5月14日晚上9时将首次重回播音室,以“久违的声音、一样的关怀”为主题,与听众分享他在失去亲人后走过的伤痛,并在当晚破例开放听众叩应,结果电话“塞到爆”,听众们的关心和鼓励,令江汉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他的“听众在那里”。

  ●热血男儿烟消云散 惊喜礼物空留惆怅

  江汉回忆,当被劫持的飞机撞上第一栋世贸大楼之前,江汉还拨了通电话给哥哥,“想给他一个惊喜,因为我打算送他一份他期盼已久的礼物,但电话却无人接听,心想既是惊喜就没留话给他”。

  但不久之后,江汉惊闻世贸大楼被撞而起火燃烧,“我惊骇得四肢发抖,接着我疯狂的到处找他。因为他通常都是八点半之前就上班,而他的办公室就在95楼,我一直没接到他报平安的电话,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他不可能不与我联络”。

  随后第二栋大楼被恐怖分子攻击,江汉所在公司立即呼吁所有员工返家,由于同事们都知悉他在找哥哥,因此不准他往曼哈顿下城走。当同事们陪着他随人潮像逃难般的快步走在皇后大桥上时,放眼所及,除了一片硝烟弥漫外,熟悉的世贸大楼已经消失了。“我再也无法控制泪水,而心也一直往下沉。当我花了六个小时走到家门时,我全然崩溃,因为我知道不能承受失去手足的事实”。

  江汉与江淮相差八岁,江淮在家中排行老大,江汉是老么,介于他们之间,江汉还有二哥江浩、姐姐江萍。而也许是“淮河”、“汉水”的关系,江汉与江淮感情最深厚。

  ●言犹在耳手足断 来生再续兄弟缘

  这些年来兄弟俩的生活愈来愈好,江淮两个孩子在学业及工作上也表现优异。就在九一一前一天(9月10日),江淮还表示,再不多久,他就可以做他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辞去工作,全时间奉献教会。

  江汉说:“言犹在耳,我却被迫面对他突然的消逝。那几天我一家家医院去找他,明知希望渺茫却不肯放弃,焦急等待每一波宣布的伤员名单,每次都在义工轻拍我的手臂及安慰声中让我坠入更深的痛;当我向警局报告失踪人口,需要填写长达十页的表格,我惊讶自己对他的数据竟是如此熟悉,原来那一同成长的轨迹早已嵌入我的生命历程中。”

  江汉在华人小区主持的广播节目,多次和听众探讨如何面对生与死,“以为自己已经能坦然面对了,哪里知道在剎那间手足被斩断的椎心之痛,却使我根本无法承受。”

  事件发生后,江汉完全忘记自己是一家之主的“成人”角色,一想起这场人间悲剧让他顿失手足,他就无法克制心中的悲痛。“那时我只想到自己的角色是‘弟弟’,痛心自己的成长历史被烧毁,扶持力量被炸碎。那些日子我和老父亲通电话时,都是强作镇定。而我与兄姐通电话时,却都是未语先落泪”。

  江汉说:“我是父亲的老来子,爸爸跟我最贴心。哥哥出事后,反而是爸爸经常安慰我。爸爸今年92岁了,他总是说:‘孩子埋葬父母是埋在土里,父母埋葬孩子是放在心里。老大走了,我是把他葬在心头啊……。’爸爸又说,在江淮51年作儿子的日子里,他从不曾顶嘴”。每次江汉听到父亲这样说,都心如刀割,“白发人送黑发人”,相对来说,父亲比他坚强多了。

  他说:“我平日遇到事情喜欢‘叫’,但一辈子我从未听过哥哥complain(抱怨)。”江汉说,虽然时间会冲淡悲痛,但这份伤痛是不会褪去的,“手足已断我岂能再完全?但就像淮河汉水一日不断流,这份手足之情决不会因大哥不在而稍减,可是我又多么希望能与他再续一段兄弟缘啊。”每每想到江淮一生的见证,这条路他走的是那么喜乐、那么丰富,他喜乐笑容承载的是满满的爱,他的信心充满荣耀,“我想,这就够了。”

  ●用生命换取美国人民对华裔的尊敬 曾喆舍己救人丰碑矗立华埠

  28岁的华裔青年曾喆,在九一一世贸恐怖袭击事件中因舍己救人丧生,《纽约时报》称曾喆是一个“完全忘我的人,他的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表现”。曾喆1988年15岁时才随父母家人从中国广州移民美国,1995年从罗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98年获MBA学位,然后进入华尔街1号的纽约银行任职经理,负责外国公司在纽约的上市工作。

  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遭飞机撞击,本身是义务救生员的曾喆,在脱险后重返现场救助受伤人士,几分钟后,世贸大厦坍塌,曾喆遇难。幸亏美国FOX电视台无意中拍下他在现场救人的镜头,他舍己救人的事迹才为世人所知。

  九一一后,岑娇娴一时难以承受丧子之痛,终日以泪洗面,身高160公分的她,当时体重只剩下97磅。九年过去,时间是疗伤止痛最好的良药,今天的岑娇娴,终于擦干泪水,走出悲情,以做义工回馈小区关怀。

  岑娇娴在接受世界周刊专访时,一再叮咛透过该刊,向多年来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士致谢。她说,虽然她难以形容失去爱子的痛苦,但深切体会到人间有爱,她以儿子舍己救人为荣,尤其儿子的牺牲,换来全美各族裔对华裔人士的尊敬,而以“曾喆”命名的街道(Zhe“Zack”Zeng Way),在九一一三周年纪念时,其路牌矗立在纽约华埠哥伦布公园东北角的摆也街(Bayard ST)与茂比利街交口,这是全纽约市目前为纪念九一一亡灵而命名的街道中,唯一以亚裔命名的街道,将为后世永久纪念。岑娇娴说,华埠是纽约市的重要观光景点,她觉得儿子用生命换取美国人民对华裔的尊敬,从这个角度来说,儿子的牺牲是值得的。

  ●岑娇娴活出自我 做义工回馈小区

  8月26日,记者与岑娇娴约在纽约华埠会面,差点认不出如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衣着打扮入时的岑娇娴。站在“曾喆路”路牌下,她百感交集,虽然说起儿子仍眼泛泪光,可堪告慰的是,她已经活出自我,化大恸为大爱,每周五天在老人中心做义工,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生活多姿多彩,充实而忙碌。

  原职教师的岑娇娴,移民赴美后任职衣厂女工。由于儿子罹难,小区源源不断给她送去关怀,逐渐抚平了她内心的哀痛。她意识到,只有照顾好自己,儿子泉下有知才会安乐。“人总得面对现实,自我坚强,死去的亲人绝对不希望我们愁眉苦脸,活在痛苦中不能自拔。”

  她说,自从事件发生后,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给她支持打气,邀请她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岑娇娴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因缘际会踏上做义工的道路,在助人中获得快乐,感觉与生前助人为乐的儿子更加亲近了,从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而她最感谢的人还有自己的母亲。曾喆罹难后,岑娇娴居住在波士顿的老母亲,不断在电话中为女儿打气,岑娇娴既惭愧又感动。她想,母亲一生艰难困苦,历尽沧桑,但从不向厄运低头,“不要以为自己不幸,要想到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这样转念一想,岑娇娴豁然开朗,觉得“不能再钻牛角尖”。

  对于有些难属至今无法抚平丧失亲人之痛,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岑娇娴表示同情和难过。她举例,布鲁克林有个陈姓人家,儿子也是丧生世贸大楼。九一一之后数天,岑娇娴失去爱子下落,到处张贴寻人启事,陈父看到后,发现彼此都住在羊头湾,便主动联络她。遗憾的是,陈母无法承受丧子之痛,哀痛逾恒,以致身体每况愈下,至今生活已无法自理,甚至连洗澡也要假手于人。岑娇娴虽然与她同病相怜,但深感爱莫能助。

  岑娇娴说,陈家有一子一女,女儿也在世贸大楼工作,那天本来要回办公室开会,鬼使神差因事耽搁,逃过一劫,否则陈家很可能“失去两个子女”,将造成致命性打击。

  岑娇娴因做义工服务老人不遗余力,三年前曾获市议员尼尔森(Mike Nelson)颁发“最佳义工”奖。除了做义工,岑娇娴还热心公益。2007年3月,为纪念在九一一事件中舍己救人的华裔英雄曾喆和在伊拉克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华裔子弟林宏呈,她与纽约华人家长学生联合会及其所属的模范母亲联谊会和林宏呈家属发起成立“华裔国家英雄救难基金”。另外,岑娇娴还投入美国民安队服务救难的行列。

  现年66岁的岑娇娴,在做义工的日子,无意中发掘了自己“能歌善舞”的潜质。她的舞蹈老师崔龙章就夸她不愧是“英雄母亲”,“反应快,学得好,是个好学生”。无论如何,人死不能复生,在世的人,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要过得好一点,就要疗伤止痛。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就有盼望。(曾慧燕)

参与互动(0)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