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0日电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纽约世贸双塔全毁,成为美国人永远的巨痛。这次恐袭造成至今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与世贸双塔邻近的纽约华埠,九年来虽然力图重生,但至今仍处在复苏艰难的状态。一些受访的华埠商家和居民表示,世贸倒塌给纽约华埠带来的创伤太大,九年的努力,华埠至今没有恢复到袭击以前的状况。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最直接的影响,是过去世贸大厦工作的几万人中,有许多总在华埠吃午饭和晚餐,“现在,这些客人永远消失了。”而因世贸大楼被攻击与市警察局将华埠的南大门柏路(Park Row)关闭,附近的市政府停车场也不再对华埠的公众开放。没有南来的游客和食客,华埠生意清淡,许多餐馆和商店倒闭。
大纽约华商总会会长刘其达说,他在九一一前就在华埠勿街上经营礼品店,经历了九一一前后的巨变。他估计,现在生意比九一一前要下降六成。他说,虽然生意差,但人人想谋出路,所以目前华埠形成畸型的“十多三少”。十多就是餐馆多、银行多、医师诊所多、律师事务所多、会计师楼多、理发店多、饼店多、按摩店多、地下医师多及卖仿冒品的多。三少就是人少、钱少和生意少。他指出,华埠必须采取新的求生方式,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他认为尽量突出中国特色,或可吸引外来客户。
临近双塔影响深远
刘其达认为,九一一对华埠的“影响巨大”。“生意下降太多,勿街上餐馆和商店老板不知道换了多少,因为无法生存。”最糟的是看不到前景。他回忆说,九一一恐袭那天,他在勿街的商店开门不久,就看到从世界贸易中心倒塌现场逃出的人。“这些人都是满身白色粉末,蓬头垢面,衣服肮脏,有的甚至赤脚行走。”那一天,他共送出一百多双拖鞋,因为许多人没有钱。他还无意中送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名编导一件上衣和一双拖鞋。“后来,她来还钱时,还对我进行采访,在电视上播出。”接着,坚尼路以南属于灾区,被警察封街。他们好久没有生意做。
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郑棋说,袭击事件发生时他正在纽约上州家里吃饭,看到电视上的新闻画面开始以为是拍电影。听到布什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后,他才知道是出了大事情。他的堂妹夫是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纪人,正在世贸中心的一栋大楼的第124层楼上开会,没有出来。“他的女儿才几个月。”现在,他的堂妹长期在上海工作,尚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
美东温州同乡会秘书陈祥铭认为,九一一发生后,政府划华埠坚尼路为界,南边属于灾区,禁止行人通行,中间放上拒马,北边照常营业。因此,南部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游客们裹足不前,华埠自此萧条。
在坚尼路上开业的物理治疗师占磊说,他当时正在给病人治疗,看到一名华人坐在对面的一个诊所大约一个小时,一句话不说,后来听说他是从双塔的第16楼上逃出的。事件发生后,坚尼路南边被封,他的诊所位于坚尼路北边没有被封,但是他的诊所关门几天。他感到,华埠的服务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如餐饮、销售、旅游等。“人们过去没有时间看病,后来失业了,反而经常来诊所。”
纽约毕斯特慕嘉模(Barst & Mukamal)的华裔律师曹杨亲民说,该律师事务所的唐人街办公室正好位于坚尼路南边,因属于灾区被封,一个星期后重开。她说,当时纽约和新州的移民法庭都关门,案件都往后推迟。有位华裔移民律师在世贸大厦办公。当时,这名律师为了赶文件,没有及时逃离现场,最后遇难。毕斯特慕嘉模执行合伙人辛格律师(Ste en Singer)称,九一一对华埠的“影响非常严重,华人移民申请逐年下降”。
恐袭伤口至今未愈
多数受访者认为,九年过去了,华人的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九一一以前的情况。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伍权硕认为,华埠不算是旅游观光景点,只靠物美价廉的中餐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礼品吸引游客。因此,华埠经济依靠外来消费。如果没有游客,华埠就是一座死城。
柏路是纽约华埠的南大门。过去,旅游巴士专线每天有五六班,带来三百名左右的游客。同时,柏路南边还有一个政府停车场,供到华埠的人停车。九一一事件后,警察局将柏路关闭,断绝华埠的对外交通。没有旅游巴士,游客不能来华埠吃饭购物。没有停车场,外人也无法来华埠消费。华埠餐馆减少,市政府工作人员也不来华埠吃饭了。过去,华埠一直要求市政府将柏路打开,但被拒绝,原有200个停车位停车场为警察专用。华埠的餐馆关闭多家,商铺租金停涨,有的商用房间空置至今。
纽约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认为,世界贸易双塔被袭对华埠的经济影响最大最深。过去,在双塔内的工作人员有几万人,一到午餐时间,在金融中心工作的人成群结队到华埠吃饭消费。许多人在办公室加班,就打电话到华埠订晚餐,因为华埠的中餐馆物美价廉。双塔倒塌导致周边的商业、办公楼一起萧条,曾经的食客不再,有幸逃脱的人许多另觅他处,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九一一后,没有了这些顾客,勿街靠近南边的几家餐馆纷纷关门,大家知道“这些食客不会再回来了。”
九一一前,华埠成为热点,房租年年涨。在2004年至2006年间,房租曾经涨了一点,但是金融危机一来雪上加霜,生意不好做,房租又开始下降。赵文笙说,“现在的房租要比九一一前还低。”联成公所有自己的物业,“我们的五年房租合同讲明不加租,有的租户甚至要求减租。”商铺租金比九一一前下降20%,他说,但住房租金却没有降。这主要是还是有新移民喜欢租住在华埠,住在这里可以不讲英文,不要开车。
刘其达说,九一一事件后,坚尼路以南被划为灾区,他的商店也受到影响,由于没有游客,他改卖世贸大厦纪念品和明信片。后来,他把商店从过去的勿街南部搬到勿街北部,以为靠近坚尼路,生意可能好些。在2004年至2006年,美国经济现出曙光,有些回暖的征兆,但是接着又来了金融风暴,把这一点点新苗又摧残殆尽。金融危机后,美国人也没有钱了,更不敢乱花钱,消费水平下降,对华埠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
无法生存生意转型
伍权硕说,九一一后,商家都在进行调整,不调整就无法生存。食客减少,餐馆改成礼品店,温州移民在坚尼路上销售仿冒品,从五六年前增加很快。30多年前,东百老汇上商家都是犹太人,后来被广东人接手。他说,在过去近十年中,纽约华埠的人口结构和商业形态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华埠的东百老汇上居民和商家以广东老侨为主,坚尼路上的商家主要是越南华侨。但是,这些广东老侨和越南华侨纷纷退出,来自福州和温州的新移民接手。现在,东百老汇上的商家基本上是福州籍移民,而坚尼路上到处都能看到温州移民的身影。“过去十年纽约华埠发生巨大变化,但是没有想到会朝这个方向变化。”
他说,市政府也知道游客对华埠的重要性。九一一事件发生后,市旅游局专门为华埠建立一个咨询台,免费发放华埠地图指南以及重要的节日,以吸引游客消费。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华埠地图指南放在中城的一些宾馆里,以吸引游客。
现在,华埠经济尚未恢复到九一一前的水平。房租比曼哈顿其它地方要低很多,房价只稍微上升一点。他说,过去,华埠没有好旅馆,如果开会,参加者要住到中城旅馆里。九一一后,华埠倒盖了几栋新的旅馆。中国人喜欢储蓄,也吸引许多银行在华埠设立分行。他估计,华埠现在有银行一、二十家。这是有进步的两项目。
过去,唐人街的两大支柱产业是餐馆和衣厂。衣厂现在差不多都搬走了,餐馆现在也减少了。例如,华埠两大餐馆是金丰大酒楼和金桥大酒楼,每个都可以接待上千顾客。因为生意不好,金桥酒楼关门,就剩下金丰一家。他说,福州移民的饭店开始兴起,但是规模不大,但福州移民在外州开的自助餐馆越来越多。
占磊表示,他刚刚开业时,纽约的餐馆和衣厂特别发达。那时,许多病人持有衣厂工会的保险。“但是,现在我见不到这种保险了。”他说,华埠当时许多大楼里都有衣厂,现在基本上都改成专业办公室了。
温州移民看中华埠
陈祥铭认为,华人移民并未受到九一一的影响,人们仍然源源不断地到美国来。衣厂亏损,做工的机会减少,许多温州籍乡亲转而开店。他们在曼哈顿中城开小商品批发商场,在坚尼路上卖包。温州移民喜欢住在纽约市。他说,温州籍移民在曼哈顿做生意,但是居住在皇后区的七号地铁沿线,如法拉盛、可乐娜、艾姆斯特等,原因是到曼哈顿方便。“以前,七号地铁上的乘客很少,现在车上都是满满的。”现在,这些人赚了钱后,搬到贝赛、长岛等地。
纽约是温州移民的首选地。“他们这里的亲戚朋友多,可以互相帮助。”新移民一到纽约都是先住在亲戚朋友家里,然后自己租房子,做生意。这样,温州移民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在1970年代,纽约市仅有几十个温州人,都是从中国香港、台湾转道而来,现在的温州移民主要是从大陆直接来的。
九一一发生后,一些温州商人发现,许多人对世贸易中心大厦很怀念,看到这是一个商机,就到大厦废墟(Ground Zero)附近销售世贸大厦纪念品和照片,赚了不少钱。他说,过去坚尼路上的商店集中在东边,西边很少。现在,坚尼路西边也布满商店。温州人做生意是你做我也做,因此坚尼路上都是温州乡亲。
第八大道乘机崛起
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郑棋表示,关闭柏路对华埠的影响最大。过去,许多福建乡亲居住在华埠,但九一一后搬离华埠,主要集中布鲁克林第八大道及其附近的地区。他说,在美国的福建移民以福州移民为主。他估计,美国有80万福建人,其中50万人住在纽约市。由于华埠的日益拥挤和受到恐怖袭击的影响,福州移民开始大规模地向第八大道及班森贺迁移,因此,第八大道及班森贺成为福州移民的小区。
他说,纽约福州人的生意主要是饭店、餐馆批发和洗衣店。在华埠东百老汇上,许多福州籍移民开设经营饭店,规模有大有小。大型的饭店可以用于婚礼宴会和大型活动,小型的小吃店主要是方便新移民。“许多新移民节假日都要回到华埠,就在小吃店吃饭。”因此,东百老汇上的生意没有受多大影响,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福州籍新移民。
他说,九一一后,偷渡赴美的福州人减少,而合法赴美的福州人增多。
医师律师没有减少
赵文笙说,过去,华埠内的主要居民为来自广东老侨。由于子女不愿接班,这些老侨卖掉生意,纷纷搬至布鲁克林第八大道附近居住。九一一后,有的华人觉得华埠太危险,就搬到第八大道和法拉盛。因此,有的律师和医师随着居民搬离华埠。“但是,有人搬走,也有人搬进来。因此,华埠的医师和律师并未减少。”
占磊说,过去,华埠医师的许多病人是他们的长期客户。尽管搬离,他们还是要来华埠看病。他认为,华埠医师搬离华埠的很少。他从1999 年就在此开业。他表示,虽然受到九一一的影响,有的华人搬离华埠,但他的病人60%来自布鲁克林,其次是住在华埠当地和法拉盛的华裔居民。
九一一后,有的移民律师把事务所从华埠搬到法拉盛,有的律师在法拉盛设立新的办公室。辛格认为,这个做法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律师要跟着客户走。他说,他的法拉盛办公室早在九一一前就已经设立。他说,他没有发现华埠律师有减少的情况。
移民方式发生改变
辛格指出,恐怖袭击也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到移民申请处理的现代化问题。此前,移民局的作业相当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水平。所有的文件都是纸质文件,费事费力。几名恐怖分子以旅游签证(B1/B2)进入美国,在美国学习驾驶技术,顺利转为学生签证(F1)。由此可见,当时移民局官员手里没有资料和工具,无法判断这些人是否是恐怖分子。尽管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有这样的信息,但是他们之间并未沟通的管道。九一一后,移民局加快建设自己的信息库,情况大为改观。
曹杨亲民说,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将移民局纳入国土安全部之下。移民局新设移民数据库。过去,这些有的移民资料很难查到,现在移民局不停地往里输入数据。因此,有的人申请绿卡的时候没有查到某些情况,但是入籍时查到了。
九一一后,对华人影响最大的移民事务是背景调查。“一名移民局官员透露,最少调查五项内容,每项内容都要对拢。”华人的人名调查最麻烦,不仅要调查相同的人名,而且类似的拼法也要调查。中国有许多大姓,单名又多,调查起来时间很长。因此,有的华人的移民申请拖到几年时间。另外一个变化是,移民局执法部分不停地增加人手,逮捕非法移民。同时,移民局的官员在审查案件时也比较谨慎,如果感到案件没有把握,就放在一边,不再出来,主要是担心出现问题。
繁荣华埠需要努力
刘其达认为,如果华埠能够再创辉煌,对华埠居民和纽约华人都有好处。他认为,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华埠社团必须改变思路,从九一一造成的困境中获得突破。他提出如下建议:
把纽约华埠打造成一个美国最大的中国文化中心。华埠的特色要有中国特色,因此华埠要突出这个特色。例如,华埠应该成立一个中国文化中心,经常开展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华埠应设立一条步行街,定期举办中国节日活动。”华埠的传统侨团要转变观念,以吸引外国游客。中国政府已经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华埠可以把这些活动延伸到纽约的华埠。提高华埠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华埠居民对待外来游客应该具有礼貌,不随地吐痰。这也可以提升整个美国华人的形象。
赵文笙承认,九一一给华埠带来的损失有的无法估量。例如,世贸大厦已经消失,消费者也消失。柏路被警察局关闭,切断华埠南部与外界的通道。但是,他透露,沿着曼哈顿第二大道正在修建的地铁有一站要经过华埠。这样,顾客可以乘坐地铁到华埠消费。“这条地铁线也许是华埠的另一次机会。”
在九一一前夕,一些纽约华埠居民强调,灾难深重的唐人街似乎被遗忘了,小区要如何让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并设法协助,让唐人街继续保持和发扬其中华民族的特色,为纽约这个大熔炉增添一笔色彩。(韩杰)
参与互动(0) | 【编辑:陆春艳】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