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旅游生子”受批评
现实生活中,华人关注“出生公民权”是因为没有身份的华人在美生子现象十分普遍。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富人也纷纷利用旅游签证赴美生子,“旅游生子”热潮不断涌动,中国国内的中介机构和美国的“月子中心”应运而生,生意火爆。这股热潮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引来美国议员的批评。《华盛顿邮报》最近就有专文报道中国富人赴美生子热。
参议员格雷厄姆此番不仅将矛头对准“扎根”美国的非法移民,也对准那些利用旅游签证来美生子的外国人,他认为这使得美国公民“身价贬值”。参院共和党领袖麦克康奈尔也说,要对帮助外国人赴美生子的生意进行调查。在接受CNN访谈时,格雷厄姆说:“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富人拿着旅游签证来美国度假村,在度假村生孩子,度假村里有医院,生完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孩子,转身就回中国去了。”他指出:“我不认为这是我们想要给予公民的方式。公民身份必须去争取,必须受到尊重。那就是我试图要做的事情。”
据全美健康中心的统计,2006年这种由外国旅游者访美时生下的婴儿有7670人,只占当年新生儿总数的0.17%。《芝加哥论坛报》专栏作家查普曼反问:反移民人士指责非法移民来美生子占用美国资源,给美国社会增加负担,但外国旅游者来美生子,既不留在美国,又给美国带来经济利益,何乐而不为?为了并不突出的问题而去修宪,何必大动干戈?
“存废之争”双方旗鼓相当
主张废除“出生公民权”者的一大理由是,此举将减小非法移民不断涌入美国的动力,非法移民在美所生“定锚婴儿”(anchor babies)在21岁后可以为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申请美国绿卡,这被广泛认为是非法移民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非法移民在美生子也给美国移民执法部门带来新的人道难题:遣返身份非法的父母,其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儿女怎么办?事实上,许多非法移民因遭递解而家庭破裂、骨肉分离。
反对废除“出生公民权”者提出针锋相对的理由是,非法移民赴美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很少有人专门为生孩子而偷渡赴美。废除“出生公民权”会造成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增,许多本来应当有美国国籍的孩子成为无国籍的人,将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争执双方各执己见,难分高下。近年来多次民调问到是否应当取消“出生公民权”时,支持者与反对者一直旗鼓相当,都在45%左右。可以说这是一个比允许非法移民合法化更具争议性的话题。
皮尤西裔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现有510万来自非法移民家庭的18岁以下孩子,其中400万是生于美国并具有公民身份的“定锚婴儿”。美国2008年全部430万新生儿中,有34万人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非法移民,占总数的8%。这份报告虽不对愈演愈烈的“出生公民权”争论做任何倾向性判断,却在客观上为要求废除“出生公民权”者提供了论据。美国妇女平均生子2.1个,其中白人妇女平均生子两个,亚裔妇女平均生子2.1个,而西裔妇女平均生子2.6个,外国出生的西裔妇女平均生子更多达3.1个。根据西裔非法移民占美国非法移民总数四分之三的现实,上述数据至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非法移民更可能在美生子的说法。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极少数提供无条件“出生公民权”的国家。欧洲仅有10个国家有“出生公民权”,包括法国、英国、德国、爱尔兰、西班牙等,但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要求至少父母的一方有永久居留权或者是公民。
废除“出生公民权”不现实
“出生公民权”捍卫者多是从道义出发,而主张废除者多是基于现实考虑,但在当前情况下,挑战“出生公民权”恰恰并不现实可行,相反会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出生公民权”实施142年来,尽管屡遭挑战,但每每得以生存,是因为它已成为美国价值观的标志之一。美国新社区中心主任瓦尔德指出,第十四修正案是美国公民权和民权的基石,是美国自由和法律保护平等权益的核心;如果废除之,则会给本土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以得寸进尺的机会,也将使美国社会割裂为合法与非法两层,带来无穷后患。
其次,要修宪必须得到三分之二国会两院议员的同意,而且得到四分之三州的批准。作为少数党,共和党人在国会推动这项修宪案,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们试图通过取悦保守派选民,在中期选举中谋取政治利益,却可能得罪少数族裔,特别是拉丁裔选民,得不偿失。西点军校副教授斯托克认为,废除“出生公民权”,将给所有美国人增加沉重负担。更多人不得不出示文件来证明合法身份,现已步履艰难的官僚系统将更加不堪重负。因此,即便是共和党议员和反移民团体,也有不少人指出,与其费力不讨好地企图修宪,废除“出生公民权”,不如花更多精力在保护边境和加强执法上面。反移民保守派旗手、前众议员坦克里多称,修宪不现实,地方政府可以先行立法,规定哪些人可以获得“出生公民权”。
主张移民改革的人士呼吁,与其不合时宜地纠缠于“出生公民权”存废之争,不若集中精力,弥合党派歧见,尽快启动综合移民改革,修补破损的移民系统,那才是遏制非法移民持续增加的正道。(余东晖)
参与互动(0) | 【编辑:陆春艳】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