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的英伦之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喜忧参半的英伦之行

2010年07月12日 17:43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就像朋友们说的,我也算是相当的幸运。年纪轻轻就走过了大半个地球,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足迹也遍及了亚洲和欧美的大部分国家。心中还留有几个向往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英国伦敦。

  这座近2000年历史的城市,不但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更是艺术和文化中心,它的悠久文化和名胜古迹,这两年一直让我魂牵梦绕。一位发小曾经在英国留学,给她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来到加拿大以后,和大家聊天说起,很多人都劝我,反正移民也快3年了,不如等到拿到加拿大公民护照再去。我偏偏不信邪,千辛万苦地拿到了英国签证。男友也愿意在多伦多G20期间成就我这个梦想,并且亲自做导游,于是我们就在6月22日启程前往英国伦敦。

  英伦之行一开始就好运当头,上飞机的时候不知怎么俩人都升到了头等舱。下了飞机,伦敦更是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完全没有雾都的感觉,一派初夏美景。坐上机场快线,转乘统一规格的仿古出租车,一路上看到的就是古典欧式建筑,参天的梧桐下绿荫处处。果然是个美丽的都市!司机告诉我们,伦敦正沉浸在世界杯的战火里。

  下榻到市中心装修精致到处都是古老的磨砂玻璃的旅馆,才开始感受到伦敦昂贵的物价。房间不大也要300多英镑一晚;之后几天无论是吃饭,景点,甚至饮料,三明治的价钱都几乎和加元等额标价,比如说一罐饮料多伦多卖1.5加币,伦敦就是1.5英镑。看场电影也要13.65英镑,让人咂舌。

  在伦敦的八天时间里,全部都是明朗的好天气,不知是我们好运呢还是传说有误,带来的雨具完全没有用场。几天的气温在25到32度之间,早晚的温差也比多伦多小很多,不用多加衣服。唯一奇怪的是伦敦室内没有冷气,地铁,商场都如此,在气温偏高的那几天,随便逛逛都会汗流浃背,只想往外逃,就此失去了购物心情。

  伦敦的地铁和纽约地铁一样方便,虽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看上去却比纽约地铁整洁清爽许多。地铁里有艺术家们表演,乞讨者较少。就是这四通八达的伦敦地铁,每天带着我们去到各个著名的景点。由于男友属于急行军那种类型,几天里我们几乎把伦敦的经典都跑遍了。

  首先要提的是讲述着伦敦灿烂过去的泰晤士河。尤其在这么美好的天气,实在是很值得去泰晤士河边走走!无论是游船观光,还是自己沿岸散步,你都会发现这条英国的母亲河,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之所在。

  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两岸,包括后来我们去参观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等。黄昏时分,微风徐来,夕阳西下,泰晤士河上游充满了静态之美,就是这条河,孕育了英格兰文明;它像一部流动的历史,等待你静静的阅读。

  伦敦也有很娱乐的一面。我没有想到这里的夜生活如此丰富。旅馆附近的餐馆酒吧大多每天开到12点以后,唐人街就在附近,夜宵生意相当兴隆。午夜时分的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常,人们喜爱坐在广场中心消磨时光。这时候你会发现,相比纽约的张扬,巴黎的奢华,伦敦则强调中性装扮,既有先锋性,又干净利索,还有些书卷气,凸显英伦风格。

  说到女孩子想去的地方,杜塞夫人蜡像馆应该是其中之一。我们去的时候,门口大排长龙,不过有小丑不时出现逗乐,打发等候的无聊。进去以后,一共有好几个部分,共400多尊逼真的蜡像人物,最受欢迎的还是巨星馆,在这里你可以和想到的任何一位巨星合影,仔细的看他们的毛发眼睛,的确可以乱真。

  我忙不迭的拍照之际,差点把一个游客(他正在发呆)当成了蜡像,正在寻问男友这位是哪位名人时,他居然朝我笑了一下,把我吓了一大跳。不过之后的恐怖屋才是真的考验,各种尸体,刑法一定会让你汗毛直竖,如果没有那个本事还是不要领教啦。进入尾声,我们坐上古老的出租车体验时光隧道中伦敦各个时期的事件重现,感受伦敦精神。

  想要一览伦敦的全貌,可以去登上《London Eye》。这是一个巨型圆盘,类似于摩天轮,但设计更有科技感。每个飞船做成眼睛的形状,大约可以容纳20人。半小时下来,伦敦全景一览无遗。另外的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剧场也是特别推荐大家一去的地方。

  光是大英博物馆,我们就去了两次。它的收藏涵盖了古埃及与苏丹,古近东,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欧洲,不愧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和以前到过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卢浮宫相比,感觉各有特色,但都蔚为壮观。这里的中国馆收藏也很丰富,参观的时候心里一面为我们的文明骄傲,一面也隐隐有点不是滋味。

  莎士比亚剧场位于泰晤士河岸,虽然是近期重建,但是剧场设计,建设方式,建材运用都力求保留原貌,以砖瓦和木材为主,饶富古意。我们去的正是时候,全年只有5月到9月才有莎翁的剧作上演。由于是露天剧场,所以采用的是自然光线。莎翁名作《Macbeth》6点半开演,那时阳光还很强烈,有3分之一的座位都暴晒在阳光下,大家还是兴致高昂的观看戏剧。

  最有意思的是有几十位观众就站在舞台边上,被一块黑色的巨型幕布罩住,只留下头部暴露在外。有时戏中的情节要求演员泼水,观众就会被泼到,还有的演员浑身是血,突然就从幕布某处中冒出,附近的观众就近在咫尺。听说这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风格,充分让观众和戏剧合二为一。最后演员谢幕时获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其实我对这部戏剧不太了解,加上仿古的硬木椅坐的屁股生疼,又差点被太阳晒晕,但是英国民众对于莎翁戏剧的热情和投入的确让我很受触动。

  而最令我回味无穷的部分还是剑桥之行。我们把这座小镇留到了行程的最后。说实话,去这座小镇的目的完全是由于我读书时非常喜爱的一位诗人徐志摩。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度过了两年无忧无虑的游学生活,也是在这里,留下了月光下他和林徽因漫步的足迹。

  追寻着诗人《再别康桥》的梦,我们乘坐特快列车一小时内从伦敦来到剑桥镇。这所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就位于这个不到10万人口的小镇。进入大学校园,我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里保留了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近百年来不断按照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每一栋教学大楼,校舍,图书馆,无不散发着迷人的古典气质。这里的美的确令人屏息。绿荫丛中,一条如同绿宝石般的康河静静的流过各个校园,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我们也加入了荡舟康河的队伍。这里是没有舵手陪同的,因为在校园里最流行的就是划船比赛,几乎每个人都是高手。在一位教授临时的几句指点下,男友撑着一只长蒿就载着我出发了。虽然他从未使用过长蒿,好在天分不错,一路上我们见到不少其他船上的学生掉进水里,自己总算平安归来了。

  康河两岸,如梦似画,到处都是建筑的杰作。伴随着夕阳,荡漾在碧波里,让我恍悟到徐志摩为何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根水草!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心中诗人的天命。徐志摩曾经感叹道:“我的眼是康桥使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听起来我的英伦之行到此还算圆满,岂料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就在结束旅程准备返回多伦多时,机场人员要求我出示枫叶卡,我这才傻眼了!之前去美国旅行时,由于对方并没有要求出示枫叶卡,所以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谁知伦敦方面非常严格,没有枫叶卡,就不能登机!我们被告知必须第二天去加拿大大使馆办理好临时签证才能放行。

  无奈之下,只能改签机票。但是问讯处又传来坏消息,即日起到7月14日的机票全部满员,无法改签,只能把我们列在等候名单上,万一有人没来或无法登机,我们才有机会返程。这还得了?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到多伦多了!无论如何还是要先拿到证明才行,所以只能临时再订房间,在伦敦心神不宁的留宿了一晚。

  第二天5点就起床,早早去大使馆排队,我们是第一个到的。大使馆工作时间是早晨8点到11点,3个小时。我能否在3小时之内拿到证明,还很难说。好在手头还带了加拿大驾照,健康卡等等。经过了安检,填表,问讯,证明终于在10点左右拿到了!

  闲话少说,赶紧直奔机场。虽然每天飞往多伦多有好几个航班,但是有没有旅客没来要在最后一分钟才知道。工作人员说会及时通知我们。我手脚冰凉,心跳加速,每一秒钟都紧盯着工作人员,等待召唤,随时准备着第一速度冲向办票柜台。但是前几个航班都是满员。

  此时,身边一位同样情况的旅客被告知这样他目的地的航班今天没有了,请明天再来试试运气。天啊,这样下去,我们再留宿一晚,甚至两晚也是绝对可能的。工作怎么办?我的小猫Kaba怎么办?我从未这样想念过多伦多!只要能让我回家,怎样都可以啊。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也许是诚意感动了上苍,没多久工作人员居然叫到了我们的名字!虽然不是直飞的航班,谢天谢地我们总算可以回家了。回程的班机冲入蓝天,伦敦在视野中渐行渐远--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生活就是这样,苦乐参半,喜忧同行。也许我们都要学会在历练中逐渐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完善起来。总之,伦敦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只是——临行前千万不要忘记带上枫叶卡!(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作者:晓露)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媛媛】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