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拉升收视率,内地正在举行的央视青歌赛进入个人单项决赛环节后,决定恢复文化素质考核环节,并“三顾茅庐”请回了曾高调宣布退出青歌赛的余秋雨出任评委。
果不其然,余秋雨甫一现身,观众和网民对青歌赛的关注度立刻暴涨——青歌赛“复活”了!复活后的青歌赛果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选手抽出关键词后,余秋雨根据关键词即兴提问,虽然题目基本上属于中小学时期接触的文史常识,但选手们的表现仍然令人捧腹,“晁盖”是豪放派词人、“齐白石”是唐代画圣……诸如此类的“雷人”答案不断出现。
而在过去两年里饱受“诈捐门”、“含泪门”等事件困扰与“摧残”的余秋雨,尽管显得略微憔悴和苍老了些,可仍然在点评环节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失儒雅、潇洒的名士风度。
于是,经历过崇拜、质疑、抛弃而复又感到有些想念的观众和网友们,对余秋雨的“复出”更多地表示了宽容、理解和支持,有网友更是引用主持人张泽群的话表示:“青歌赛,不能没有余秋雨!”这确实是个异乎寻常的文化现象——青歌赛因余秋雨的“复出”而“复活”,成功地拉回了一度失去的观众;余秋雨因青歌赛的“复活”而“再生”,得以继续扮演文化标志性人物的角色;而观众则因青歌赛和余秋雨的“复活”而重新获得娱乐化享受。
青歌赛莫非患上了“余秋雨依赖症”?如若不是,本该比拼演唱能力的青歌赛为什么缺了文化素质考核的环节便不能吸引广泛的关注?本该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歌手的青歌赛为什么对收视率的高低如此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本该有更多选择余地的青歌赛为什么情有独钟非请余秋雨不可?而余秋雨“复出”后的青歌赛迅速获得广泛关注,则从事实层面上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
青歌赛患上了“余秋雨依赖症”,实际上是因为社会患上了“娱乐依赖症”。君不见,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无论是娱乐圈里的超女选秀,还是旅游经济领域的故里之争,也无论是小学生群体里的竞选班干部,还是政府层面的评优选优,无不被打上娱乐的烙印,往往依赖于一种娱乐化的演绎方式,依赖于一种娱乐化的公众参与,依赖于一种娱乐化的推进模式。
仿佛没有了娱乐精神的灵魂附体,一切便难以吸引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余秋雨也好,青歌赛也罢,本来模样端端正正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活动,正是在这种娱乐至上的氛围中,平添了许多怪诞和滑稽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摘自《大公报》 作者: 卢荻秋)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