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从美国“剩女”现象谈奥巴马困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从美国“剩女”现象谈奥巴马困境
2010年06月23日 1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刊文《从美国的“剩女”现象谈奥巴马的困境》。文章说,后现代化的美国社会面临近几十年来的教育界新趋势造成的“剩女”问题。这一“剩女”现象不仅日趋严重,而且正在导致美国社会的深刻演变。这一现象代表的社会趋势,成为奥巴马目前政治困境的一个重要动因。

  文章摘编如下:

  “剩女”是中国大陆近年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大龄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剩女”现象和中国人口新生代男多女少的实际情况颇有矛盾,反映的是在“男尊女卑”传统文化依然有强烈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条件优秀的女性难以“下嫁”,而面临日益缩小的择偶范围。这一“剩女”现象,在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如果说东亚的“剩女”现象的主因是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残余,那么后现代化的美国社会,却面临近几十年来的教育界新趋势造成的“剩女”问题。这一“剩女”现象不仅日趋严重,而且正在导致美国社会的深刻演变。

  这一趋势是美国女子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普及。美国虽然是女子教育的先驱,然而除了少数贵族化的女子学院(宋美龄的母校卫斯理学院是个典型),高等教育长时期来主要还是大男人的天下。以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为例,大部分直到1960至1970年代才开始招收女生。

  不过也是在同一时期,美国教育开始出现阴盛阳衰的长期趋势,从中学起迅速蔓延到高等院校。这先表现在女生的平均成绩逐渐超过男生,接着反映到毕业率(美国中学和大学存在严重的中途退学现象)和升学率。1979年,就读美国大学的女生人数首次超过男生,此后一直扶摇直上,到了本世纪,竟然日益逼近大学生总数的60%。

  换言之,近年来美国大学毕业生中,女生差不多比男生多出50%!获得硕士学位的男女比例也是如此。

  美国教育及社会地位阴盛阳衰

  如此严重的男女生比例失衡,成为美国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现象。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周刊曾经对此有过专题报道,研究者探讨的深层原因,包括了青少年男女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各种不同点。但是新近《经济学家》周刊指出了另一个重要社会原因:美国青少年男性人口的犯罪率和监狱服刑比率。

  30年下来,美国教育程度良好的专业人士中,由此也出现了阴盛阳衰趋势,因之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剩女”难嫁现象。由于大学生男女失衡在下层社会和亚裔之外的少数民族中格外严重,社会和教育地位良好的女性黑人在美国“剩女”群中特别触目,前国务卿赖斯女博士是个典型代表。“剩女”在美国的另一表现形态是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

  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美国加速向后工业化社会演变,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的“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大学教育机会是这一“阶级分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根据《经济学家》的统计数字,按照大学教育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排名,美国和英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坐了最前面两把交椅。这一分化趋势与大学生男女失衡造成的“剩女”现象,可以说形成了恶性循环。

  然后是最新一轮经济大衰退。近几十年来,美国经济衰退的模式和主要表征一直是白领职位的大幅度波动。但是这一模式被最新一轮经济衰退打破:没有四年大学学位的蓝领男性成为这场衰退的主要受害者。据《纽约时报》报道,2009年美国25岁以下人口的平均失业率,有大学学位的是9%,只是高中毕业的却高达23%,而男性的平均失业率高出女性几达3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多重因素下,今年年初,美国出现有史以来首次女性占了劳动力多数的情况,而且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持续演变,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优势还在不断增加:在美国未来看好的15类职业中,除了清洁工和电脑工程,其他13类都是女性占优势。无怪美国百年老刊《大西洋月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专题是《男性(主导社会)的终结》。

  但是美国“剩女”现象代表的社会趋势,却成为奥巴马目前政治困境的一个重要动因。这是因为新近如火如荼的茶叶党人运动,主体正是美国中下层白人对社会和经济地位不断下滑的激烈反应,而且教育程度越差,反奥巴马越起劲。根据美国《国家杂志》引用的最新民调:没有上大学的男性白人,只有30%支持奥巴马,上过大学的男性白人则是41%;没有上大学的女性白人只有36%赞成奥巴马,但是上过大学的女性白人,拥护奥巴马的却始终超过一半。

  问题是教育良好的“剩女”们虽然在不断增加,仍然只是美国人口的一小部分。奥巴马政府如果无法为“剩女”之外的社会阶层迅速改善经济前景,民主党在今秋中期选举后是否还能执掌国会两院,是个很大的问号。(于时语)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