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渐成稀有文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家书渐成稀有文物
2010年06月11日 17:30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天,在大雨滂沱中,站在露台上眺望,瞥见一位少年邮差身背一个大邮袋,冒着雨,忙碌地奔走于各大厦门户之间,履行他的任务,为家家户户派送信件。目睹这一幕,心里对这位尽责的少年邮差产生一份敬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在离乱颠沛生涯中写下的感慨,由此亦可知:一封家书,它的价値可以是多么的贵重了。

  在今天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家书似乎已变成一种稀少的事物了——也许再过一段时日,它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啦。但在很久以前,它曾经是一种充满浓情蜜意的纸天使呢!

  历代以来,不少名人,都曾以家书的形式为世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尤其是一些仁人志士他们在就义之前写下的遗书,就更加不单是一字一泪,也是一字一火种,它激励后人,唤醒大众,令后人踏着前辈奋斗的脚印战斗前进。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就留下了一篇《与妻书》,表达了他牺牲小爱而成全大爱的伟大胸怀。

  有些家书,属于对后代的谆谆庭训;其中,虽然也许保留着作者个人对某种见解的偏执,但也未尝不可以对人们产生一种参考、比较的作用,如《曾文公正家书》便属此一例了。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他写的家书中便尽见其精粹了。

  以前,由于家书的可贵和普及,因此,邮递员的工作十分受人重视,特别是在辽阔的边远山区,通讯落后,道路闭塞,不少乡村的邮递员都要背着沉重的邮包,事先把各乡、各村、各户的信件分类叠好,然后,步行上路,冒风雨、越深山、渡河溪,有时,派一次信来回便是几天几夜了。记得曾看过内地一部清新朴实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便是叙述邮递员的艰辛工作过程的,主演的是刘烨,他在这部片中演技纯朴自然,开始崭露头角了。

  如今,凭家书细诉衷情的情况已少见,也许,今日一般年轻人中文写作水平,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吧?

  (摘自《澳门日报》 作者:鲁 茂)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