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1日电 香港《大公报》11日刊文《理性看待“张悟本现象”》说,“张悟本现象”积极意义就在于,政府、主流媒体和医学专家这次能及时站出来,对“张氏保健养生逻辑”说“不”,表明对于满天飞的保健信息的市场监管正在发力,社会正在回归理性。“张悟本现象”也凸显医疗保健信息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以及高质医疗保健信息的供不应求。
文章摘编如下:
张悟本,一个下岗职工,或许懂得一些基本的中医保健养生常识,便斗胆借“中医逻辑”,自创一套“张氏保健养生逻辑”,然后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电视台搞养生讲座,并出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他一举成为电视名人,成为畅销书作者,也成为挂号费昂贵的“神医”。
“张氏保健逻辑”的实质,就是夸大食疗的功效,将食疗神化,认为多喝绿豆汤、吃生茄子和生萝卜,不仅防病,也能治病。有些人听信他的说法,喝了大量的绿豆汤,吃了大量生蔬菜,直至出现严重贫血和腹泻不止。想减肥的人相信了“生吃茄子能吸油”的张氏逻辑,使劲吃茄子,直至吃出肠胃病。
最近,主流媒体、医学专家和卫生部对张悟本的资质和其养生逻辑提出质疑,认为他没有资质,养生“偏方”欠科学,会误导大众。一片质疑声瞬间使张悟本原形毕露、威信扫地。有的人因此要求退书,也有人要求退还挂号费。张悟本的起落与沉浮,我们不妨称之为“张悟本现象”。
保健信息市场混乱
目前内地的医疗保健信息市场较为混乱,许多欠科学的、五花八门的保健、养生信息满天飞,已使大众无所适从,其中也不乏因轻信不科学的信息而放弃求医和治疗的患者。这些误导性的保健信息的泛滥,势必大大增加社会成本,因此监管保健信息市场已刻不容缓。监管缺位,它们就会乘虚而入。
“张悟本现象”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政府、主流媒体和医学专家这次能及时站出来,对“张氏保健养生逻辑”说“不”,表明对于满天飞的保健信息的市场监管正在发力,社会正在回归理性。《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图书经销者则不赞成把张悟本一棍子打死,认为其保健“偏方”虽不能达到完全科学,但也不能否认其确有合理之处。笔者倒认为,只要读者按照书上说的去做,有病不上医院、不吃药,而是一味靠食疗,就等于他失去了理性,说明该书有误导读者的作用。这样的书就不该在社会上流传,应该被下架。
“张悟本现象”也凸显医疗保健信息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以及高质医疗保健信息的供不应求。现在,内地保健图书可谓出一部火一部,凸显市场对保健信息的饥饿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延年益寿。为此,人们希望从医生那里得到更多可靠的医疗保健信息,但却事与愿违。
现在从小区医生到专科医生,其最大的通病是,金口难开,不善沟通。百姓无奈之下只得寻找其它的信息来源,这就助长了不实的保健信息泛滥,由非专业人士撰写的、五花八门的保健图书纷纷上市,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和报刊文章也频频登场。因判断力缺乏,百姓在信息的海洋里极易迷失方向,甚至因此“翻船”。
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时下,当务之急是为遏制劣质的保健信息泛滥,有资质的保健专家应该发出更强的声音,以此加大对医疗保健信息的有效供应,以满足市场对保健信息的需求。笔者认为,向市场提供的保健信息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确保百姓得到的保健信息都是可靠的。
首先,向百姓提供的健康咨询服务应是一对一的、针对性强的,因为个体对保健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小区医生要加大对初级保健信息的供应,医院专科医生要加大对专科保健信息的供应,护士也要加大对护理保健信息的供应。
其次,媒体要善于发现并捧红那些有资质的、有文采和有口才的健康咨询专家,让他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让保健专家发出强音,且唱高音,旨在压倒一些“杂音”(张悟本发出的就是杂音的一种)。这一点很重要。
健康教育只靠一个人显然力量单薄,不足以压倒来自四面八方的“杂音”。社会现在需要更多的“接班人”,在健康教育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大胆创新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式和吸引力应超过张悟本。与张悟本不同的是,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大众树立科学、理性和客观的保健理念。(黄燕)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