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7日电 香港《大公报》7日刊出社评《G20难求共识 中美同受压力》。社评说,日前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总体来看是意见分歧多于共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难得协议。美国确处于极为不利地位;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中国,与美国情况雷同深受压力。
文章摘编如下:
日前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本是为了六月末的大会做准备,但总体来看却是意见分歧多于共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难得协议。
虽然各国在维持经济复苏,和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等大方向上完全一致,但对于如何具体落实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取得广泛接受的时间表及路线图。故预料今后只能定下一些高度灵活的政策框架,让各国按国情各自发挥,至于能否做到殊途同归,或有的走上歧路而要迷途知返,则只可由时间作答。
在金融体系改革上主要有两个讨论重点,一是英美等力倡推行的向金融业征收特别税建议,使在有事时不必由纳税人救助。一些较少受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如加拿大等,却对此强烈反对,认为既无必要又会增加行业成本。这种事后补救手段确有一些缺点,如会引致道德危险和为银行债权人提供过度保护等,扩大现有存款保险计划或已足够。更根本的办法是从源头做起,限制银行涉入高风险业务和进行高杠杆运作。
另一要点是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便能有更高的抗御风险能力,但这也会提高银行运作成本并影响放贷能力,不利于经济复苏。对此欧洲的反对尤大,原因是其银行杠杆率更高,而欧洲企业也更倚赖银行信贷支持,故提高资本要求更不利于企业集资及经济复苏。当然,这个技术问题可由较灵活的增资时间表来处理。但美国希望欧洲能尽快改善银行体系,因怕出事时会受连累,正如年前其次贷问题连累欧洲一样。
更为关键的是欧美尤其德美间,就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的严重分歧。自次贷危机以来,G20会议及IMF等国际讨论平台,均赞成以扩张性财政及货币政策对抗冲击,并力求稳定金融体系及推动经济复苏。
然而希腊事件引发的欧债危机改变了一切:市场明显不认同以高财赤支撑经济的做法,因而引发了希腊、欧猪国家以至欧元的连串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大震荡及新一轮的信用紧缩。
在市场压力下,一贯主张采用保守财政政策的德国,便发挥欧洲龙头的作用,通过救援希腊等行动促使各国转向平衡财政策略,争取在几年间把财政赤字对GDP比例,压回欧盟原定的百分三上限之内。当然,如此的政策急转弯定必带来重大影响:这无异是财政刺激的紧急退出,且要由扩张逆转为收紧,对于仍处高失业而复苏未稳的全球经济,自会有巨大冲击,而与新一轮信用紧缩并肩而来更是雪上加霜。
欧洲大陆带了头,看来英国在新政府及日本在新首相领导下,亦将跟随实行财政收紧。美国便成了唯一抗拒此种策略转向的大国,财长盖特纳在五月底中美对话后,即直飞欧洲与德国协商,之后又向G20会议表示不能单靠美国支撑大局,欧洲日本等都要扩大内需。
事实上美国确处于极为不利地位:欧洲日本收紧财政且货币相对美元贬值,乃收缩内需依赖外需的经济战略,而美国其实亦想走这条路。在这种“全面碰撞”的格局下,保护主义行动势将升温,信用紧缩也将加强,世界经济前景也将更为暗淡。
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中国,与美国情况雷同深受压力,何况最近企业工资上涨,更将令中国出口腹背受敌,从而可显著拉低GDP增长,故中国经济虽底气仍佳,但对前景也不宜盲目乐观。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