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版《三国》:历史是用来消费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评新版《三国》:历史是用来消费的?
2010年05月24日 17:1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九十五集新版连续剧《三国》在一些电视台热播。关于它的争议,成为近期文化评论界一个主要话题。

  在关于这部历史剧的争论中,对于新《三国》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具颠覆性的塑造,比如将一世奸雄曹操翻案为一代英雄,一些文化评论认为,这样反弹琵琶的颠覆,表面看是历史与艺术的错位,其实是我们如今对于政治与战争,以至于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的认知和判断有一些混乱,并自作主张地移植到了历史经典之中,因此,在以历史题材为主要表现的文艺作品的审美和创造中,在历史意识和历史原则方面,我们所应该抱有的态度是,重拍历史名著别偏离了“中国史心”,对待历史应该有严肃的态度,历史不是一团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应鲜明地表达一种以艺术解读历史、尊重历史、重视传播历史事实的态度和思想。

  对于历史剧的创作和审美,要提倡上述提及对待历史的态度和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当下,在艺术圈也好,在文化圈也好,正在流行、泛滥着一种娱乐历史、消费历史乃至虚假的历史主义的风气。

  这部新《三国》剧集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由数家实力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其创作的主旨定位是不去建构什么文化精神,而去制造一场可以吸引大多数人参与的全民娱乐。可以说,这部新《三国》是消费时代娱乐资本运作的一个成果,娱乐性、观赏性是新《三国》一个重要的诉求,所以,以这样的一种娱乐的、功利的和商业的对待历史题材的主要思想作为指导,历史在这里自然便成为了人们娱乐和消费的对象。

  其实,新版《三国》,不过是当下“三国”文化热的一种。如今,“三国”已经俨然成了一种文化、一个储量丰富的文化富矿、任人从中掘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三国乱世出英雄这段历史,正在为今人创造着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关于以“三国”历史为表现题材的,据说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动画片,市场、票房和收视率都是“稳赚”的;图书市场也不会错过这轮“三国热”,三国的正说、戏说、歪说,三国人物传记,三国故事少儿读本,可说早已汗牛充栋,但现在有关三国的各种书籍仍是热销的品种,使人都不甘落后要藉这股三国热来掘一桶金;三国故事也成了流行音乐取材“吸金”的对象;三国类题材的网络游戏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曾经出现的“三国”讲史热,更已为那些明星学者带来了名与利。“曹操墓”的挖掘,让人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开发资源,各地竞相开始了三国古迹归属的争夺,推进三国旅游开发热潮……

  但是,最明显不过的是,无论是《三国》所引发的影视热、图书热、网游热、解读热、音乐热、遗址热,还是旅游热,似乎都无法让参与者回到历史本身,它们只是一边创造着喜人的三国GDP,一边消费和透支着历史。的确,这种看似热闹、红火无比的“三国”文化热,当中所透露和折射的利益追求、商业冲动和经济效益渴望,看来和真实的历史关系不大,跟文化的本质精神关系也不大。所以,有文化批评发出如此质疑:新《三国》热播引发的这种三国热是不是“淘金热”?是回归经典、回归历史真相,还是走向娱乐?三国文化该走向何方?

  历史文化学者曾经指出,在当代社会中,商业文化和技术的力量再加上对文化的敌视,使很多民族的历史传统都存在着断裂的危险;传统和历史的留驻和保持愈来愈难,生活中历史的位置亦愈来愈趋向边缘化,在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中的历史与记忆也愈来愈被忽视了。我们的历史意识愈来愈淡薄,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中已经愈来愈缺失丰厚的历史感、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历史觉悟,甚至更可悲地放下了历史的尊严和责任心……

  结果终于造成了虚假的历史文化的泛滥,漠视历史、割断历史乃至否定历史,于是,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获得历史知识的渠道,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些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我们仅仅通过商业文化色彩浓厚的电视剧、浅薄的肥皂剧学习历史,而其中的历史仅仅是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作为消费而存在。而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我们已经看不到历史的真实性了,我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忘记了历史乃是一出伟大的逼真的戏剧,有着它一切的张力和冲突、高贵与痛苦、希望与幻觉、活力和激情的表现?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许民彤)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