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让国内政治空气为之一新。而他死后,也创造了不少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征集设计方案建陵,就是其中之一。
从1924年10月到1926年底,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因为北京政府频频易主,南京地方军政当局也不断换人,曾五次易人,先后统治南京的有齐燮元、卢永祥、张宗昌、杨宇霆、最后是孙传芳。孙中山葬事在南京的“圈地”工作亦异常困难,葬事筹备处原定的6000亩墓地的计划根据不能实现,最后以2000亩立案,其中包括1200亩民地,由葬事筹备处陆续出价收购。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1925年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由孙科及主持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起草《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1925年5月15日起登报公布。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三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对陵墓设计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一点是——“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独特新格,容放石椁之大理石墓即在祭堂之内。”最终,曾留美的安徽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夺得了一等奖,并依此方案施工。
孙中山的墓穴本想设计成“拿破伦式”,但后来还是改了,这是为什么呢?
吕彦直回国后,曾在上海开了一家“彦记建筑事务”。当时,吕仅31岁,很年轻,并非资深建筑设计师。但他设计的方案,当时报道称,是“一致决定”通过的。能得到专家和评委的首肯,与吕方案中的“政治含金量”有很大的关系: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传统观念,又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
中山陵系中西合璧式大型建筑,有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之美称。中山陵是一座现代帝王陵,但却与过去的帝王陵有根本的不同。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一改以往帝王陵寝全封闭的神秘规制,呈“民主开放型”,墓室在祭(陵)堂之后,人们可入墓室瞻仰。
吕的设计确实独具匠心。由博爱牌坊至祭堂,共有392级台阶。从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在第六层平台,左右两侧陈列着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字,系后来上海特别市政府捐献。
吕当初想参照法国拿破伦墓的风格,来设计孙中山的陵寝。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皇帝,其墓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此处墓地也是拿破自选,他生前曾说,“我愿我的身体躺在塞纳河畔,躺在我如此热爱过的法国人民中间。”这与孙中山当年说过的——“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有神似的地方。
拿破仑墓分上下两层。下层是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墓穴,深8米,拿破仑的棺椁就放在中央。石棺椁内还有6层棺,从里至外,依次为白铁棺、桃花心木棺、两层铅棺、乌木棺、橡木棺。拿破仑的遗骸放在最里面,耗资巨大。后因觉得不妥,造价又高,吕彦直放弃了,最后形成现在的“警钟形”。但孙中山祭堂后的墓穴,还是借鉴了拿破伦墓的一些风格。
(摘自《日本新华侨报》网站 作者:倪方六)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