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谈中国世博外交:最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新尝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华媒谈中国世博外交:最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新尝试
2010年05月01日 16: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焰火晚会在黄浦江两岸举行。 中新社发 沈春琛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1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日刊发署名吴琛的评论文章《上海世博会“首脑赶集”凸显中国影响力》,文章指出,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甫一启幕,十几个国家领导人“排着队”抵达上海,共同演绎“世博外交”。据悉,在今后180多天里,还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近百名首脑级或相当级别的政要贵宾来这里“赶集”,制造“巅峰对话”,感受中国影响力。中国“世博外交”不只属于首脑和政府,也是一次迄今最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新尝试。

  文章摘编如下: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的又一场国际盛会,外国贵宾人数空前。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世博外交”的概念,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利用自己非凡的影响力搭建起外交舞台。包括法国、德国、日本及欧盟,以及“金砖四国”等领导人或邀出席世博会开幕式,或将主礼各自国家馆的开幕礼,贵客之多为历届罕见。这使世博会不仅作为世界经济、社会、科技、人文领域的盛会,而且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全球外交盛会。这是中国贡献世界的又一项新纪录。

  人们注意到,跟北京奥运会一样,此次上海世博会最大的“会外功夫”,就用在外交活动上。今年以来,“上海世博会”几乎成为中国外交的流行语。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几乎“言必谈世博”,把邀请各国政要出席上海世博作为中国最新的“外交礼节”,各国领袖对此热烈回应,纷纷表态支持和祝福,中国兴盛的人气和魅力可见一斑。

  世博热遍全球,举世瞩望上海。一方面,当前各国对世界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呈现复苏迹象感到欢欣,尤其对复苏的“火车头”——中国寄予特别关注;一方面各国公众也对高失业率,以及最近爆发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感到担忧,期盼当局有所行动,而中国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则令人羡慕,期望从上海世博获得更多的启迪和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提升了世界对世博会的期许和振奋。中国“世博外交”赢得全球共鸣。

  中国“世博外交”不只属于首脑和政府,也是一次迄今最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新尝试。估计有几百万外国游客将齐聚上海参加世博会的有关活动。这一届世博会没有一个国家由于贫穷而被边际化了,世界各国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参与性远远超过了历届。世博“公共外交”有助于让中国进一步走进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尤其是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干扰和杂音,化解与一些国家的分歧和争议,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和为贵”的哲学效应。

  中国“世博外交”并不是少数国际媒体所谓的“朝拜”,而是世界对中国近年与各国携手促进全球多方位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努力担当大国责任,积极奉献智慧和力量的一种回报和褒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加强了自身的话语权,也带来了更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也是“世博外交”的热效应的真实原因所在。

  中国已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世博外交”是中国领导人以放眼全球新秩序的战略眼光,期望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向世界传递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真实品性和气度,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民众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彰显和谐进步的良好形象。可以预见,“世博外交”将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印象加分、利好加分,从而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