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两岸三地关系考验政治智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两岸三地关系考验政治智慧
2010年04月15日 16: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5日电 《香港商报》15日刊出署名文章《两岸三地关系考政治智慧》说,随着台湾与大陆内地实现“三通”,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全方位突破,港台关系固然“水涨船高”,但在两岸三地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变得微妙复杂。能否妥善处理这样的关系,对香港的政治智慧是严格考验。

  文章摘编如下:

  4月6日上午,应台北市市长郝龙斌的邀请,上海市市长韩正率领由260余人组成的上海市政府访问团抵达台北,展开对台湾为期4天的访问。韩正出席“上海-台北城市论坛”,见证双城签署4项合作备忘录;推介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市政府访问团,与台北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环保、农业等方面深入交流。上海企业与台湾企业签署一批经贸合作项目。代表团还参访了台北县、台中市和桃园县。

  就在约一周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从4月1日起,“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简称协进会)正式成立。多个政策局及相关半官方机构,包括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民政事务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运输及房屋局、保安局、政府新闻处、经济分析及方便营商处、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旅游发展局等高层代表,出任理事。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负责协进会的秘书处工作。

  香港、上海、台北,两岸三地全方位的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为2010年迟来的春天增添喜气。

  对于香港来说,好事成双。4月7日上午,行政长官曾荫权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于人民大会堂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定》。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粤港之间签署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深化粤港合作的规划转化为政策措施。

  在大陆内地与台湾实现“三通”之前,香港作为两岸交流的中介,分别与内地和台湾的关系领先于台湾与大陆内地的关系。那时,没有形成两岸三地错综的“三角”关系。香港在两岸关系中左右逢源。

  随着台湾与大陆内地实现了“三通”,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全方位突破,香港与台湾的关系固然也“水涨船高”,但在两岸三地“三角”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变得微妙和复杂。能否妥善处理这样的“三角”关系,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居民的政治智慧是严格的考验。

  必须清醒地看到:

  第一,在可预见未来,香港与国家主体、尤其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将显著超前于台湾与大陆内地、香港与台湾的经济关系。即使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台湾与大陆内地的经贸关系不可能望香港与内地在CEPA不断深化下的经济一体化之项背。

  受制于香港在国家中的宪制地位和经济融合的实际情况,香港与台湾的经贸关系也不可能同香港与内地的同日而语。

  第二,在总体上,香港与台湾经贸关系不可能超越香港与内地、大陆内地与台湾经贸关系,但在局部,两岸三地经贸“三角”关系可能出现“错位”发展。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台湾与大陆内地之间的合作可能领先于香港与内地。

  目前,香港金融业明显领先于台湾和内地,但是,谁能打保票一定能保持到将来?以人民币、港币、台币三种货币的关系而言,可预见未来,台湾与大陆内地经济边界是清晰的,人民币与台币的关系也容易把握;香港经济必定融入国家主体经济,港币何去何从就将成为考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居民的头痛问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当对可预见未来两岸三地“三角”关系做全面深入的研究。

  从以往“中介”转变为“自主”,不仅继续推动台湾与大陆内地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更重要的是,把发展香港与台湾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作为促进香港本身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资源。把定方向——无论今后两岸关系出现怎样的起伏,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置于首位。(周八骏)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