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北京学者吁对台湾问题要有信心耐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北京学者吁对台湾问题要有信心耐心
2010年04月12日 1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刊出署名文章《处理台湾问题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文章说,中国人经营两岸关系到了精耕细作时候,未来需要两岸各界奉献更多信心、耐心和爱心,展现更多诚意、善意和创意。大陆对台政策最为重要也最具挑战的内容,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岸实现了“三通”,而心灵沟通(可视为“四通”)还在起步阶段,需更多时间和耐心。

  文章摘编如下:

  两岸关系不进则退

  这段时间,一些海外华文媒体刊载不少评论,讨论对台政策。海峡两岸尚未统一,是中国人最大的伤悲。过去十多年里,“台独”的喧嚣让台海风高浪急,两岸人民倍受其害,国际社会也深为困扰。而今两岸关系出现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变局,这与台湾“政权”更迭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里人为阻碍,使两岸关系积蓄了破冰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压抑越久迸发越强。

  两岸主政者体察人心,以“和平发展”为最大公约数,求同化异,共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代。“大势”当然重要,“顺势”和“谋势”的政策亦极可贵。

  过去两年,大陆做了很多推动两岸关系的实事,台湾方面也做了不少,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推动两岸双向直航,公开反对“台独”,回归并维护“九二共识”,支持两岸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国民党和马英九顶住压力、尽了心力,当然距大陆民众的期望肯定还有距离。

  两年来两岸互动频繁,两岸人民总体肯定和支持这些进展,台湾民众也将两岸关系视为当局的施政亮点。在两岸的交往合作中,在某些领域会有主动和被动、多付出和少付出的差异,但综合平衡下来,应是互利双赢。何况两岸之间很多事情,不能用现阶段的利害得失去衡量。

  两岸关系大为改善,但客观而言几十年的坚冰不可能在几年里消融。“台独”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人不希望看到两岸关系改善,想方设法掺砂子、造乱子。所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会有问题需要克服,或者说不进则退。大家来不得半点松懈,不允许有丝毫迟疑,只能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行。

  争取人心至关重要

  台湾岛内一些老百姓对统一有疑虑,对大陆有误解和情绪,这有因可寻。分离状态延续越久,认同难度越大,统一的挑战越多,这也是规律。十多年来,“台独”渗入到台湾岛内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清洗遗毒任重道远。 “本土化”也带来不少问题,加上选举政治和党派争斗的需要,一些人对统一噤声。

  这些问题必须正视和警觉,但其背景和形式各异,不能以台湾民意变“绿”笼而统之。“台湾意识”也不好说就是“台独”意识。且不说民调的可靠性,就是依据现有民调,也不能得出主流民意趋向“台独”的结论。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亲近感明显上升,希望两岸关系发展的是大多数。如果在一种平和的舆论环境中,台湾民众能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好处,能理性评估和平统一的得失,那么民意所向将不言而喻。

  大陆对台政策中最为重要也最具挑战的一项内容,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岸实现了“三通”,而心灵沟通(可视为“四通”)还在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投入不够的心力,没有化解不了的心结。

  两岸民众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隔阂和分歧,但不能否认大家是兄弟手足。道声“兄弟”不是什么温情主义,而是基于事实、发自内心。两岸可以说是生意伙伴,但兄弟之谊和同胞之爱是第一位的。两岸之间有博弈,但更重大的博弈应是两岸携手“化独促统”,迎战可能影响两岸和解与民族复兴的内外挑战。如果非要用“博”,那两岸最大的“博”应该是“博感情”。

  事实上,也只有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得到实惠,只有让两岸经济交融实现正常化进而走向制度化,现行两岸政策才更具持久性,才不会因人而异、随风摇摆。

  台湾每天都在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秀”,政客今天说这、明天说那,这就是台湾的现实,没必要处处在意、事事反应,看大局,看长远,看主流,自然更有信心。需要多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多做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工作,努力把好事办好;也不能受制于民粹主义和怀疑主义,需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航向,不断为和平发展之舟添柴加油。

  事实证明,大陆看重的是台湾的政治力量是否奉行有利于两岸民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是否坚持两岸交流合作的方向。大陆有自己的底线和策略,谁也无法“吃定”大陆。如果民进党改弦更张,放弃虚幻的“台独”教义,不搞“台独”活动,那么大陆也不会不与之正面接触。如果说国共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么没有历史纠葛的共产党和民进党又为什么不能在“九二共识”的大框架下共商国是呢?关键是看民进党如何自省和作为。

  中国人种地讲究精耕细作,经营两岸关系其实也到了精耕细作的时候。和平发展的种子已经发芽,未来需要两岸各界人士的精心呵护,需要奉献更多的信心、耐心和爱心,展现更多的诚意、善意和创意。(余舒扬 北京学者)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