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4日电 香港《文汇报》24日刊出署名文章《沙尘暴肆虐中国的解读》。文章说,对于沙尘暴,有种似是而非且相当宿命的理论:人类不可能消弭沙尘暴;沙尘暴也有益处。如果奢谈沙尘暴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偏离准绳;读懂沙尘暴,不是宿命地忍受它所带来的灾难,而应突破困局,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章摘编如下:
3月20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新一轮沙尘天气会接踵而至。这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
赭黄的天、浑浊的地、晦暗的城……这轮沙尘暴让北中国的春天变得黯然失色。这个时候,恐怕深受其害的人们都会对沙尘暴予以诅咒。但是这种灾害天气,其实都是人类自身惹的祸,如滥垦土地,滥伐草木,如大量攫取和耗费水资源等等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的行为。即,只要人类行为的持续不检点,只要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一直叶公好龙,沙尘暴总会莽撞地成为春天的主角,让阳光明媚和春意盎然远离人们的生活。可见,沙尘暴肆虐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困局。
无节制索取大自然的后遗症
中国广大的北部地区,有草场,有戈壁、沙漠。春季北风劲吹,自然会裹挟沙土导致南方地区的扬沙天气。遗憾的是,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由于人口的增长迁徙或基于政策的误区,伐林毁草烧荒造田导致更广泛的土壤沙化。
据今年2月3日悉尼召开的碳农业大会统计,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可见,亡羊补牢的退耕还林、还草根本跟不上土壤沙化的速度。
更让人担忧的是,河北张家口洋河中段的密布沙漠,每年向北京输沙近百万吨。目前沙漠最近距北京怀柔县仅18公里,离天安门80公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京的春天每年都是那样掩映于黄尘雾霾之中,街上的女人何以头裹纱巾。
这样尴尬的生活图景不惟定格于首都,北方城市大都深受其害。更为难堪的是,这轮沙尘暴也侵入江南地区,上海、南京在20日也被扬尘天气所笼罩。尤其是紧锣密鼓筹备世博会的上海滩,高楼大厦在赭黄的沙尘围裹下只剩下朦胧的轮廓。
其实,不仅江南地区深受其害,近年来沙尘暴也跨越国界,侵入到日韩两国。沙尘暴灾害,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蝴蝶理论”,也指明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普世命题。
国家启动的“三北”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已有32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成果看似相当显著。但是,近10年来,沙尘暴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这种“春天的约会”意味着,保护环境任重道远,生态文明是属于“永远进行式”的系统工程。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三北”工程,沙尘天气会比现在更加暴戾。
所以,不管沙尘暴来得如何猛烈,作为重灾区的中国依然不能放弃自我救赎,即用政策的、财政的、科技的、人力的各种积极因素去应对,用青草绿树去涵养水源、固沙护土。
人们不惧凛冽的西北风,忌惮的是足下的土地随风而舞,从滋养生命的元素异变为污染空气的毒素。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种下一颗青草的种子,都有义务栽上一棵小树,更要清醒地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善用资源,行为节制。
保护环境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沙尘暴,也有一种似是而非而且相当宿命的理论。有人认为,沙尘暴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人类不可能消弭沙尘暴;也有人认为,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益处,譬如阻挡过强的太阳辐射,譬如沙尘暴中的碱性沙尘中和空气中的酸性水汽,避免酸雨形成;更有人申论,“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谓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的。”
客观而论,任何自然现象都有其辩证一面。但是,既然沙尘暴是灾害天气,已经足以说明其害大于其益。既然如此,说其合理、正常、自然,才是不合理不正常的。如果奢谈沙尘暴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更是偏离了准绳。
错误的人类行为造成的沙尘暴必须用正确的人类行为去矫治,这才符合人类社会的理性。毕竟,人类不同于靠本能生存的动物,只能固守于自己的食物链条之上无奈接受自生自灭的悲戚宿命。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好:“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因此,读懂沙尘暴,不是宿命地忍受它所带来的灾难,而应突破人与自然和谐的困局,明晰哪些是人为所致,哪些是自然界的不可避免,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张敬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