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刊出社论《民生问题使中国仍将韬光养晦》。社论说,中国外交保持一贯的韬光养晦方针,无疑为国际社会所乐见。其背后的动机或许也可从温家宝在两会后的发布会谈话得到启示。中国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外部环境,以便集中精力化解内部累积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章摘编如下:
在今年中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针对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特地澄清了西方媒体“中国傲慢说”的指控。
他解释说,中国之所以只派出一名副部长,参加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牵头的欧美领导人磋商会,并非“刻意怠慢”,而是他事前并没有接到任何开会的通知。他强调,虽然中国代表团同样没有接到通知,他还是决定派出外交部副部长与会,并同时向大会秘书处及美国代表团咨询。温家宝进一步指出,至今仍然没有人向中国解释为何不通知中国与会的谜团。按照中方对事件的说法,“中国傲慢说”完全是个冤枉,更别说可能还另有隐情。
温家宝这番不寻常的解释,不无“哀兵”的姿态,一方面化解“傲慢说”背后隐喻的“中国威胁论”色彩,另一方面突出中国的受害者形象。同时,由总理在“两会”的正式场合公开回应,显示中国非常在意事件对其国际形象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果配合北京近日的一些外交举措,以及温家宝在发布会上的其它发言,或许也暗示了中国外交策略的一贯性。
此前,延续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氛围,北京针对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接见达赖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做出的激烈反应,包括首次制裁涉及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解放军将领表明坚决立场,以及反击外国就人民币汇率的施压,在国际市场传出北京开始减持美国国债的消息,均让人形成中国外交基调变得“咄咄逼人”的印象。
事后观之,北京对美国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反弹,显然存在不得不然的表态。温家宝在回答本报提问时,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中国网民对于中国崛起的自信,以及网上一些言论如何影响外交决策,而他关于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包容的说法,以及对国内公平正义问题的牵挂,充分说明了须保持现行稳健、温和外交方针的制约因素。
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对美关系方面,各种迹象皆表明,近期一轮风波正趋向平息。北京在3月初接受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访华;中国外长杨洁篪事后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在奥巴马于白宫会见达赖的同时,美国尼米茨号航空母舰,连同四艘护卫舰艇的5000多名官兵获准停靠香港四天过春节。
中国外交保持一贯的韬光养晦方针,无疑为国际社会所乐见,其背后的动机,或许也可以从温家宝在发布会上的谈话得到启示。他在回答本报时说:“我们的对外方针还要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温家宝口中的国内大局,正是他在发布会上念兹在兹的“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警告,收入分配问题、贪腐问题加上通货膨胀问题,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中国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外部环境,以便集中精力化解内部累积的社会经济问题,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目前并非最佳的时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