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0日电 台湾《联合报》10日刊出社论说,台湾台东菜贩陈树菊与多名国际富豪一齐登上亚太慈善英雄榜。台湾社会多的是比陈树菊会说漂亮话的聪明人,也多的是比她有财力的有钱人;但陈树菊的大慈悲,却胜过这些聪明人与有钱人。台湾非营利事业慈善捐款,八成都是小户小额,这些陈树菊们的行善滋养了人们对人性的信心。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台东菜贩陈树菊与多名国际富豪一齐登上亚太慈善英雄榜。她守着十五六平方米大的菜摊近五十年,手上进出是五元、十元(新台币,下同)的蝇头小利,三餐吃的是酱油拌饭,便当已是难得的奢侈;就是这样刻苦积攒出她的个人慈善功业,多少不曾谋面的学子、贫困家庭因她而生命改变。
《福布斯》杂志新近公布的亚太地区慈善英雄,在台东某市场卖菜的陈树菊赫然入列。英雄榜上的名字大多带着显赫的财力、国际性的知名度,及以亿元起算的捐款金额,远远胜过陈树菊这位女菜贩。
但这样的排比,更衬托出陈树菊的不凡:她没有显赫声望,也没有庞大的营利事业支持她行善,少时因家贫失学的她只是在个人生活上刻苦,累积三、五元的铜板小利成善款,将命运曾加诸她的折磨,升华为付出,认养孤儿、兴建图书馆,而且为善不欲人知。
陈树菊以她的生命见证,让人们相信人性的美好。把陈树菊置放在台湾大众的慈善捐助行为脉络中,更可看出由小人物撑起“庶民善行”的重要性。台湾非营利组织的捐款中,约八成是来自像陈树菊这样的平凡人,每笔捐款金额平均只在六百元上下,当然许多捐款更少于六百元;一笔笔小额、定期捐助,涓滴成河,维持着民间慈善组织的动能及推展未来计划的可能性。
相对地,来自财团或富豪的大手笔巨额捐助,不常见于公益团体的捐款名单,而是大抵流向大学母校,或建筑留名、或赞助讲座;更常见的慈善模式是企业成立基金会,行善之外亦有节税规划的功能,并兼公益形象的经营。
我们确信,推动这个不完美社会持续前进的,就是社会中众多隐而不显的陈树菊们。他们总是在各自角落坚持着,做自己相信、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不管它外界纷乱,善尽一己之力就是了。小户小额慈善捐款的感动人处,正是因为“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钱少而不捐”。
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是在于她的“有余”,而在她的“不足”。不少人以为,乐善好施是行有余力时才偶尔为之的点缀行动;投入义工,又常是开下“啊,等我退休之后”的长期支票。这是“有余”的行善观,是在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后,才考虑到“我”以外的世界。
但陈树菊体现了“不足”的行善哲学。她生活简单到几近刻苦,却捐出大多数人及不上的善款;这其实也是小户小额慈善捐款者,共同拥有的德行。小额慈善捐款,非但含蕴了升华的人性价值,而且也有重大的实际效益。
面对镁光灯的包围,陈树菊给的答案听来更像隐身菜肆的哲学家。她看待金钱是:“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对得奖而来的赞誉,她则平淡地说:“这没什么,大家都可以做,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社会多的是比陈树菊会说漂亮话的聪明人,也多的是比她有财力的有钱人;但陈树菊的大慈悲,却胜过这些聪明人与有钱人。台湾的非营利事业慈善捐款,八成皆是六百元上下的小户小额,这些陈树菊们的行善滋养了人们对人性的信心;他们的简单信念与具体行动,让人们明白:行善不辞涓滴,而且就在当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