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苏贞昌转战“首都”的战略价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国时报:苏贞昌转战“首都”的战略价值
2010年03月08日 1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8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8日刊出民进党籍前“立委”郭正亮的文章说,民进党最强棒苏贞昌宣布参选台北市长,使年底“五都”选举更具全台指标意义,关键不在台北县长是否易手,而在“首都”对决能否激出政党轮替的新动能。

  文章摘编如下:

  民进党最强棒苏贞昌宣布参选台北市长,使年底“五都”选举更具有全台指标意义,关键不在台北县长是否易手,而在“首都”对决能否激出政党轮替的新动能。

  苏转向台北市,固然凸显挑战国民党的更大决心,但也引发民进党坐三胜局可能生变的质疑,万一台北县市两头落空,苏更可能背负绿营骂名。这种质疑其实颇有问题,不但高估台北县的全台意义,也未正视“首都”对决的战略价值。

  从人口统计来看,台北县三百八十七万固然远高于台北市二百六十万,但不管是政治经济或文化影响力,台北县都远低于北市。尤其在攸关全台“大选”的主流民意塑造上,台北县几乎毫无角色可言。

  正因为台北县并无辐射影响力,台北县选情往往更受制全台主流民意,并不因当地“执政”即有特别优势。例如2001年苏贞昌连任台北县长,得票五成一,小赢五万票,但2004年陈水扁连任只得票四成七,台北县反而输十三万票。2005年扁“政府”贪腐已被揭发,尽管苏以现任县长全力辅选罗文嘉,却只得票四成四,大输十九万票。2008年“大选”,民进党声势已因扁案跌到谷底,尽管苏身为副“总统”参选人,“谢苏配”台北县得票仍惨跌到三成九,大输近五十万票。

  换言之,如果民进党有心进取“总统”,就不能幻想“地方”民意可以加总累计成全台民意,因为在“大选”中,全台民意往往更受制于“首都”舆论,北台湾尤其如此。2006年9月,台北市爆发红衫军百万倒扁围城,南台湾绿营原本不以为然,但在两年后“大选”,这些“首都”舆论却如星火燎原席卷全台,造成民进党创党以来的最大挫败。

  除了舆论劣势之外,民进党还要正视南北差距的不利现实。至今年1月,泛绿“执政”县市(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和宜兰)人口只有八百零六万,但光是北台湾(台北县、台北市、基隆、桃园、新竹和苗栗)人口已高达一千零三十三万;另以经济产值比较,北台湾更高居全台湾七成以上。人口少数加上经济劣势,民进党即使守稳南台湾,也难以撼动全局。展望“大选”,民进党更必须正视抢攻全台舆论高地的挑战。

  由此切入,才能凸显出苏贞昌转战“首都”的战略意义,毕竟坐守三席对民进党而言,并无政党轮替的战略价值。更何况赢得台北县,并不足以对北台湾产生引导作用,更遑论辐射影响到全台动向。不管是台北县、大高雄或大台南,都不足以创造民意新主流,只有“首都”对决才能激出扭转全局的能量。

  台北市具有全台领导地位,是“大选”的战略高地,也显示在台湾三位民选领导人的相同资历。不管是李登辉、陈水扁或马英九,都出身台北市长,这绝非历史巧合。当选台北市长固然并不保证“总统”胜选,但不经“首都”选战,要想建立全台领导人地位,不管对政党或政治人物,恐怕都很难成功。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