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8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建真实反映房价指标体系》说,统计局数据的公信力就是政府公信力。作如是观,面对房价指标受到多方质疑,谋变比解释更紧要。期待质疑能倒逼有关部门建立能真实反映房价的权威指标体系。这是中央赖以出台调控政策、地产商赖以调整经营发展策略、民众赖以分析房价走势的官方依据和权威信息。
文章摘编如下: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披露,去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多方人士表示出质疑。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解释说,之所以数据和大家的感受有差距主要是时间造成的。
面对质疑,统计局要不要回应解释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主动反思谋变比被动解释更紧要。统计局数据一公布,由于与公众真实感觉南辕北辙,相去甚远,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公众和广大网民普遍质疑。某网站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4%的网友认为该结果“严重失实”。
质疑声不仅来自民间
若质疑只是来自民间草根,因为“房子在地上,房价在天上”买不起房而骂娘宣泄倒也便罢,他们的声音毕竟大都非理性情绪化,不妨忽略不计,让他们“说了白说”“说出来痛快”。值得注意的是,“上涨1.5%”也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质疑。换言之,质疑并非全是情绪化非理性,也有学理层面的理性化和严谨性。
地产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个人微博上提到就此和业界人士交流,“统计局刚公布的70大中城市的房价去年涨了1.5%,你信吗?”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相关人士表示,该协会估计去年房价上涨幅度和统计局披露“有不同看法”。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型城市,涨度都远高于1.5%。
易居中国北京研究所副所长牟增彬表示,去年该机构统计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平均房价涨幅都在40%以上。据统计局按月公布,2009年前11个月全国累计销售商品房7.5亿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6万亿元,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3%和86.8%——销售额增长比销售面积增长快33.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由此不难计算出2009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2%,此数据曾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与本次公布数据悬殊天壤。
专家学者从统计方法科学性、结果真实性层面也提出了理性质疑。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撰文精辟指出,1.5%实在是一个并不高的涨幅!它比2.25%的一年定期存款利息还低,只相当于今年1月份CPI的涨幅(也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是1.5%)。也就是说,去年房价的涨幅还赶不上钞票贬值的速度,也赶不上定期存款利息增长的速度。
统计数据要有公信力
事实上,数据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经不起推敲。同样以国家统计局数字为例: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42.1%,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80%。根据简单换算:在销售面积增长42%的情况下,如果全年价格涨幅只有1.5%,很难想象商品住宅销售额能增长80%。
事实上,2009年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涨幅不管以什么统计方法计算,均超越1.5%涨幅。退一万步说,如果全年涨幅真的只有1.5%,也即连活期存款利率都不到的收益,很难想象有那么多资金疯狂进入房地产业炒房。
近年来对统计局相关房地产信息披露质疑似乎从未停止过,甚至一浪高过一浪。自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统计指针于2005年7月创立以来,对其权威性和真实性的质疑就从未停止过。
2005年至2008年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急涨的几年,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而按照该统计指针显示的房价涨幅却依然不温不火,该指针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2007年比2006年上涨7.6%,2008年比2007年上涨6.5%。如果据此统计结果,自2005年至2008年,中国房地产价格累计涨幅不会超过50%,而事实上在这4年时间内,全国房价保守估计至少翻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建设部2007年联合通知:“全国及各地区房地产的统计信息由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区统计局发布;全国70个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
统计局发布信息无疑是中央赖以出台调控政策、地产商赖以调整经营发展策略、民众赖以分析房价走势的官方依据和权威信息,其科学性真实性严谨性不仅关乎房地产及其支撑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更关乎民众“居有其屋”权益福祉实现,进而关乎政府政策公信力和施政满意度。
一言蔽之,统计局数据的公信力就是政府公信力。作如是观,面对普遍质疑,统计局谋变比解释更紧要。我期待质疑能倒逼统计局建立能真实反映房价的权威指标体系。 (陈庆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