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丰田之危 中国之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丰田之危 中国之机?
2010年02月23日 17: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3日电 《香港商报》23日刊出署名文章 《丰田之危 中国之机?》说,现时有一种想法:丰田之危是否中国汽车业走向世界的大好机会?“丰田之危”,那是很实际的。丰田要挽回消费者信心,任重而道远。“中国之机”仅只是理论上如此。若干年后,当中国汽车市场饱和率达到七、八成时,中国车才会以更多的力量推动“走向世界”。

  文章摘编如下:

  全球第一大汽车商日本丰田的确是“头头碰着黑”,旗下多款知名且颇受欢迎的轿车,竟然接二连三发现问题,其结果是接二连三地要公开宣布大规模收回。到今年2月中为止,短短两个月,要回收的汽车已达850万辆,此数字已接近丰田2008年的全年销量860万辆。换言之,回收车辆的总数可以说非常惊人,这在汽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件大事。

  丰田品牌受打击

  全球汽车销量2008年的排行榜前三名的销量如下:第一名,丰田,860万辆,市场占有率12.5%;第二名,福士及铃木(福士已入股铃木),840万辆,市场占有率12.2%;第三名,通用汽车(GM),760万辆,市占率11.1%。销量“十大”中的其余七家车商依次是:日产及雷诺、福特、现代、标致雪铁龙及三菱、本田、快意、佳士拿。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丰田取得销量冠军的地位,绝对不是容易的事,其中遍尝的酸甜苦辣,相信只有丰田的高层人员方知了。

  可是,丰田在取得全球车市“一哥”地位之后,竟然在质量控制特别是安全保障方面发生问题,自然令世人尤其是车主一族感到意外。据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今的10年间,在美国因使用丰田出现意外而死亡者多达34人。这一数字,在美国已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情形,甚至已引起国会的注意。

  综合各方面的消息,丰田多个型号的车辆,有多个部件或组件存在问题,包括油门、浃盘、加速系统、煞车系统、风油浃、脚踏等。当然不是每一款车有齐全部问题,但只要有其中一、两项质量问题,就可能造成严重事故。举例说,当加速至每小时60公里时,浃盘似乎失去控制,车子会自行偏向左方或右方,此则无疑有可能会造成意外。

  有消息称,由于问题较多,尚有可能宣布新的大规模回收行动,其中包括港人熟悉的COROLLA这款受欢迎的丰田车在内。不过,有一点也颇使人感到奇怪,即:丰田车在香港几乎没有接到相关的投诉,为何在美国和日本接到的投诉竟然数以百计呢?是否因为美日两国多高速公路,导致多数驾车人士车速过高呢?

  不管怎么说,大规模的回收必然打击丰田的品牌形象,并形成销售危机和经营危机。丰田要挽回信誉,改善产品质量,力争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地位,相信未来有艰难困苦的长路要走。丰田想争取保全消费者的信心,绝非轻而易举的事也。

  中国内销市场仍广阔

  现时有一种想法:丰田之危,是否中国汽车业走向世界的大好机会?这的确是一个充满诱惑性及足以令中国汽车业者感到兴奋的问题。丰田车的质量控制出了问题,消费者的信心必受影响,丰田车销量的市占率必定下降,丰田所减少的市场份额,无疑可供其它品牌的汽车“乘虚而入”,这不正是中国车的机会吗?

  理论上,“一沉百踩”、“一鸡死,一鸡鸣”,丰田形象受损,销量必降,确是其它品牌拓展市场的好机会。但是,仍有相当的难度。其一,品牌繁多,竞争依然激烈。其二,扩大市场,靠的主要还是自己的实力,包括已建立的形象和质量,此外,宣传推介的力度和效果也十分重要,其中“口碑”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正所谓“一传十,十传百”,“口碑”的作用有时还大过卖广告。

  对中国车而言,也有几点颇堪注意:一是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品牌也很多,意味着同样有很大的竞争;二是中国车由中外合资工厂生产的品牌不少,以日系车为例,就有丰田、本田、日产等牌子;三是自主品牌的中国车,例如奇瑞、东风、上汽、华晨、一汽、长城等,均尚未登上“世界一流”的平台,有些根本还没有“走出去”,所以暂时不会从“丰田之危”中明显得到好处;四是中国车在中国已有庞大的市场,并无急着要“走向世界”的理由,实在看不到“丰田之危、中国之机”这样的结果。以人均“有车阶级”的比例说,美国高达70%,可以形容为“家家户户都有车”,但中国人的拥车率大约只是0.7%,即100人中还不到1人。不难由此推论,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是多么广阔!

  “丰田之危”,那是很实际的。丰田要挽回消费者信心,任重而道远。“中国之机”,仅只是理论上如此。

  若干年后,当中国的汽车市场的饱和率达到七、八成时,中国车才会以更多的力量推动“走向世界”。(李加利)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