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3日电 香港《大公报》3日刊文说,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交的有关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完全融化的结论,实际上取自学生论文及登山者见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质疑,全球变暖是不是已出现“宗教化”趋势?是否隐藏着全球变暖的利益争夺?全球变暖主题下隐藏三大政治后果,正是“宗教化”趋势背后推手。
文章摘编如下: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交的有关喜马拉雅冰川将在二○三五年完全融化的结论,实际上取自学生论文及登山者见闻。该委员会的报告曾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论据,被认作科学中的经典之作。而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被各国众星捧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该报告撑腰打气,提供“科学”论据。如今,该报告数据来源不科学,直接影响哥本哈根会议的大前提。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质疑,全球变暖是不是已经出现“宗教化”趋势?在缺乏科学精神的重复与宣传背后,是否隐藏着全球变暖的利益争夺?在这一教义的庞大压力和重复教导下,甚至欧洲有些小学生,会一想到地球将会变暖“毁灭”就如丧考妣般大哭不止。人们应当反躬自省,全球变暖的宣传,是不是有些过火了?这股正义的绿色潮流,是不是被某些政治势力利用而走形了?环保大旗之下,是否正在引发一场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利益争夺战?
全球变暖主题下隐藏三大政治后果,正是“宗教化”趋势的背后推手。首先是一个全球性的公益问题,地球气候系统是大家的公共产品,无论从问题的性质来说,还是解决的要求来看,它都需要大家进行合作。全球变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遭受气候异常之苦,甚至因此而遭遇洪水、海啸等灾害,还可能导致水域面积和国家疆界的大规模变化。如何分配全球水资源,如何安顿失去领土的国家和人口,就成为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大题目。进一步推演,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问题将会影响和逐步改变国际关系的属性,争夺和冲突型的国际关系将逐步被淘汰,合作和集体行动成为主流,将引发新的国际制度中的主导权争夺。
其次是一个经济利益归属的问题。全球变暖,原先无法开采的一些资源可能具备开采条件了,以往常年冰封的一些洋面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间变得可以通航了,由此而带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近年来,各国均在积极宣示对北极主权,更多地意在北冰洋底下的油气资源。这一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而天然气储量则将近一半。俄罗斯对北冰洋底的主权宣示,以及加拿大对所谓西北信道的宣示,恰恰在于这一通道一旦可以通航,其经济价值无可估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可能因此而失去价值。所以,产权的争夺可能会异常激烈,可能堪比当年殖民地战争。
第三是一个国际关系话语权的问题。全球变暖教义化口号化,率先扛起这杆大旗的国家,则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借这一主题对其他国家主权内事务指指点点,获得某种舆论上的制高点与干涉权。对于一向占据“制高点”的美国,在虐囚丑闻令美式人权民主染上污点之际,全球变暖未必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新题材。欧洲挟环保技术优势,亦不乏借此打压美国的意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