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一言难尽驻京办 规范管理呼应民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一言难尽驻京办 规范管理呼应民声
2010年01月26日 12: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26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一言难尽驻京办》说,20世纪80年代,驻京办数量迅速增长。对开足马力搞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的各省市来说,驻京办首要任务就是跑资金、项目,为本省经济发展服务。但这种“跑部钱进”逐渐变味,久而久之,孳生腐败日益严重。凡此种种,令驻京办名声跌倒谷底。中央日前出台文件,下决心规范驻京办管理,既为规范行政,亦是呼应民声。

  文章摘编如下:

  “驻京办”的历史可谓是由来已久。清代乾隆皇帝上谕中屡次提到的“提塘”,即是清代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师的联络官,其职责本仅限投递本省与京师各官署往来文书。而在实际工作中,“提塘”还承担了很多任务,比如夏冬两季奉送“冰炭费”,打点各衙署官吏;再如“串通军机处写字之人”传递内幕信息,发回供本省督抚判断高层动态及政治风向的消息。故被督抚们倚为亲信,赏赉待遇丰厚。

  以古观今,其与驻京办何其相似。同时,各省还在北京建有民间联谊性质的“会馆”,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无论官民绅商,皆可参与,会馆渐渐成为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湖广会馆就曾名重一时。

  进入民国之后,会馆开始走下坡路,而各省都督、主席、省长以及各派军阀,纷纷在北京(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党时期)设立驻京办事处,负责交际、筹饷,“驻京办”一词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社会治安不稳,一些会馆成为敌特势力的潜伏场所,几年间各会馆财产相继被查没,民间联谊性质的会馆最终彻底消失。但中央与各省之间仍需要一种联络机制,特别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乎每个项目都需要中央批准调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第一个驻京办内蒙古驻京办设立。此后,各地驻京办纷纷成立。“文革”期间,驻京办全部被撤销。

  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恢复了各省驻京办,并增设了计划单列市、大型国企驻京办,而各市、县政府、开发区、大学也纷纷设立驻京联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驻京办的数量迅速增长,最终至成千上万。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体制背景,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外经贸部等,掌握着大量的项目、物资、资金、进出口的审批权。对于开足马力搞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的各省市来说,这是一批最宝贵的资源。因此,驻京办的首要任务就是与这些部门打交道,跑资金,跑项目,为本省经济发展服务,被称之为“跑部钱进”。

  但这种“跑部钱进”逐渐变味。为了争取到资金和项目,各驻京办争相请客送礼,几乎所有驻京办都附设了宾馆、酒店,除了宴请部委官员,也用来接待本省父母官。挥霍浪费成为普遍现象。二○○九年初,河南许昌、漯河两市驻京联络处耗资六十六万余元购买假茅台酒事件炒得沸沸扬扬,而有的父母官为了自己的升迁或别的好处,也常命驻京办打点。以致有的市政府驻京办,实际成了市委书记或市长个人的驻京办。

  由于驻京办直接为父母官服务,“责任重大”,且远离派出地,因而财大气粗,当地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既管不着,也不敢管,甚至不想管,因为谁来北京都需要驻京办帮忙。而驻京办又普遍设立一大批服务场馆和企业,经营管理关系扯不断理还乱。久而久之,孳生的腐败日益严重。据测算,大大小小驻京办每年耗费公帑以数百亿计。

  在近几年,驻京办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截访”,阻拦遣返本省的上访者。由于“上访”与各地的社会稳定考评挂钩,许多地方主官都给驻京办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截访。

  凡此种种,令驻京办的名声已经跌倒了谷底。中央此次在二○一○年初出台红头文件,下决心规范驻京办管理,既为规范行政,亦是呼应民声。(马浩亮)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